第265章 君前自辩

他哪里敢真的让张时安在朝堂上复述与三皇子的密谈?

那里面必然涉及对太子一系或守旧派的批评,一旦公开,局面将难以收拾。

不等刘御史反应,张时安继续说道,情绪略显激动,带着一种受辱的愤懑:

“再言‘出身商贾,品行不端’!”他转向刘御史,目光如炬,“刘御史!《孟子》有云: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古之圣贤,起于微末者众矣!莫非在刘御史眼中,舜帝、傅说、胶鬲,亦因出身而‘品行不端’?!”

“更何况,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为自己的孩子打算,做些小本买卖,养家糊口这难道有错吗?”

他引经据典,以古圣先贤为例,直接拔高了争论的层次,将刘御史的出身论置于了批判圣贤的危险境地。

“臣之父,在臣心中!只是一座想为陈遮风挡雨的大山。”

张时安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哽咽,但这哽咽并非软弱,而是为了增强感染力。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读书明理,方为根本’!

臣家中虽非大富,然父母节衣缩食,供臣读书,所期盼者,乃臣能成为于国于民有用之才,而非汲汲于锱铢之利!

臣今日能立于这朝堂之上,全赖陛下开科取士,不论出身之恩!

莫非刘御史认为,陛下此举,错了?!莫非这煌煌大明,竟无我寒门学子、商贾之后,报效国家之一席之地?!”

这一连串的反问,如同重锤,一记记敲在刘御史的心头,也敲在许多出身并非显赫的官员心上。

张时安巧妙地将个人遭遇,上升到了皇恩浩荡和寒门学子出路的高度,引发了更广泛的共鸣。

刘御史被质问得连连后退,额头见汗,张口结舌,一时难以应对。

张时安不再看他,转而向皇帝深深叩首,语气沉痛而恳切:

“陛下!臣年少德薄,蒙陛下不次拔擢,常恐才疏学浅,有负圣恩,唯有殚精竭虑,以报陛下于万一!

如今,有人不议臣之所行所言是否于国有利,却专攻臣之出身,揣测臣之交往,欲以此莫须有之罪,将臣置于死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