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玉虚论道则

西昆仑深处的玉虚宫,藏在层叠的云岚之间 —— 那云岚似凝而不散的玉絮,在宫檐下流转时泛着淡青的光晕,每一缕云丝都像是被道韵梳理过,顺着宫墙的八卦纹路缓缓缠绕,连风穿过云隙时都变得柔和,不再有昆仑巅的凛冽。与紫霄宫的鸿蒙清圣、善缘台的温润祥和不同,这里的每一缕气息都透着 “道” 的规整:宫墙由先天青玉石砌成,每块玉石皆采自昆仑地心,石质通透如凝脂,按 “乾、坤、震、巽、坎、离、艮、兑” 八卦方位严丝合缝排列,石缝间流转着极细的混沌气,像无数条银色的丝线,将整座宫殿织成一座无形的道阵,阵眼隐在宫脊的琉璃瓦下,偶尔溢出一缕清气,落在地面便凝成细小的 “道” 字纹路,转瞬又融入土壤。

宫门上方悬着一块 “玉虚” 匾额,由万年玄冰玉雕琢而成,玉质冰润却不寒,字体内嵌着盘古幡的一缕本源气 —— 那气息沉厚如开天之初的混沌,望去竟似有混沌初开、清浊分离的虚影在笔画间沉浮,连途经的云絮都被染成淡青色,顺着匾额的纹路缓缓流动,像是在临摹 “玉虚” 二字的笔意。匾额下方的宫门是用先天灵木制成,门板上刻着《道德经》的片段,字迹苍劲,墨色似由混沌气凝成,风吹门板时,字迹便会微微亮起,传出 “道可道,非常道” 的轻吟,似在接引来访的道侣。

辰驭使混沌气靠近时,便觉一股厚重的道韵扑面而来 —— 那是玉虚宫数万年积累的道则之力,与他眉心斧痕印中的鸿蒙道则隐隐共鸣,道则玉佩也随之泛出柔和的金光,玉佩边缘的道纹如活物般舒展,像是在回应这座宫殿的道统传承。宫门未待他躬身行礼便自行向两侧开启,一道淡青色的光径从宫内延伸至他脚下,光径上刻着 “阴阳鱼” 纹路,黑鱼眼嵌着赤玉,白鱼眼嵌着墨玉,每一步踏下,赤玉与墨玉便会交替亮起,同时能感受到地脉气与天道运转的微妙同步 —— 像是踩在洪荒的脉搏上,能清晰感知到东海的水脉、南荒的火脉、西昆仑的土脉在远方缓缓搏动。

宫内的 “三清殿” 比辰想象中更显简洁,没有繁复的陈设,只在殿中央设着一座三层玉台:最上层供奉着一卷淡金色的 “先天道典”,书页由先天灵纸制成,纸色如日光熔金,泛着细碎的光屑,光屑落在玉台上,凝成细小的道纹,转瞬又融入空气,仿佛在演绎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的演化过程;道典封面写着 “道生一” 三字,是用盘古开天的余韵凝成,字迹刚劲中透着柔和,似蕴含着开天辟地后的第一缕生机。

玉台中层悬浮着一柄缩小版的盘古幡,幡杆由先天神铁制成,泛着暗金色的光泽,幡面混沌气若隐若现,如流动的云雾,偶尔有一缕清气溢出,落在地面便化作细小的道纹,纹路交织成 “盘古开天” 的简图,虽只有寸许大小,却透着磅礴的开天之力。

玉台最下层铺着一块丈许宽的 “悟道石”,石面光滑如镜,能映出周围的道韵流转 —— 辰凑近时,石面竟映出他过往护持洪荒的画面:加固东海地脉时的五气交融、教人类定二十四节气时的细致讲解、在九黎寨教巫族炼斧时的耐心指导,画面清晰如昨日,似在印证他的道心历程。

元始天尊正盘坐在悟道石上,仍是那身白袍,袍料似由云丝织成,泛着淡淡的光泽,周身裹着一层淡淡的混沌气,气层中隐约有 “太极图” 的虚影流转。他双目微阖,指尖捏着道诀,先天道典的书页正随着他的呼吸缓缓翻动,翻页时没有声响,只溢出一缕缕道则之力,落在殿内的石柱上,凝成细小的道纹。听到辰的脚步声,他缓缓睁开眼,目光落在辰身上,没有往日的威严凌厉,反而多了几分审视与期许,眼角的纹路似因道韵滋养而透着生机:“辰道友从善缘台而来?接引与准提的善念传法,可有收获?”

辰躬身行礼,动作恭敬却不谦卑,走到玉台旁,将道则玉佩轻轻放在台侧 —— 玉佩刚触到玉台,便与先天道典产生共鸣,一道淡金色的光从道典中射出,落在玉佩上,让玉佩的道纹愈发清晰,纹路间甚至能看到细小的 “平衡” 二字:“回禀天尊,西方教以善念花引生灵守心,善念花的香气能暂压恶念,善念花的光韵能护持心神,与晚辈从道祖处学得的‘平衡之道’不谋而合。晚辈已与接引、准提约定,将善念推广与地脉护持、生灵教化结合,比如在华夏谷的教化堂加授善念课,在九黎寨的练斧场种善念草。只是在道则落地的细节上,仍有困惑 —— 比如如何让地脉气与善念气相互滋养,如何让各族生灵在日常中自然践行道则,特来向天尊请教。”

元始天尊微微颔首,抬手示意辰坐在悟道石旁的蒲团上 —— 蒲团由先天蒲草编织而成,草色如翡翠,坐上去便有一股温和的道气从蒲团中渗出,顺着辰的经脉流转,缓解他赶路的疲惫。他指尖轻弹,先天道典的书页翻至 “地脉篇”,书页上立刻映出洪荒的地脉分布图 —— 淡蓝色的线条是水脉,如巨龙般盘踞在东海,分支脉像蛛网般延伸至沿岸的村落;赤红色的是火脉,在南荒的火凤岭处最为浓郁,分支脉向四周扩散,滋养着灵火藤与灵鸟;土黄色的是土脉,在西昆仑与不周山处最为厚重,分支脉贯穿洪荒腹地,支撑着山川与平原。三条主脉像巨龙般贯穿洪荒,分支脉则像蛛网般蔓延至各个角落,只是在东海的海沟处、南荒的密林边缘、西昆仑的峡谷中,仍有几处淡灰色的断点,正是之前地脉震动或魔气侵蚀的痕迹。

小主,

“你看这地脉图。” 元始天尊的声音带着道韵,与书页的光韵交织,似有回音在殿内回荡,“洪荒地脉如人之筋骨,主脉为骨,支撑洪荒的根基;分支为筋,滋养各地的生灵,筋脉相连,方能气血通畅,生灵安居乐业。你之前加固东海地脉,用龙族的水脉气、凤族的火脉气、麒麟族的土脉气熔断裂痕,是‘补骨’—— 补全地脉的根基;教人类定二十四节气,让农耕顺应地脉气流转,比如立春播种、芒种插秧、秋分收割,是‘养筋’—— 养护地脉的分支。可若想让地脉长治久安,不再出现裂痕与气滞,还需让道则融入脉气,让‘补’与‘养’形成循环,而非一时的修补。”

辰凑近地脉图,指尖轻触东海的地脉断点 —— 那里已被淡蓝色的光覆盖,却仍有极细的灰色纹路,如发丝般缠绕在水脉上。他能清晰感应到那处脉气流转时的滞涩,像是冬日里结冰的溪流,虽有水流却不畅快,这让他想起华夏谷冬日里冻住的灵田水渠,需引温水才能化开:“晚辈也察觉,东海地脉虽已闭合,却仍有‘气滞’之象 —— 脉气在断点处流转时,似被无形的屏障阻碍,需用外力引导才能顺畅。想来是道则未与脉气完全融合,脉气不知该如何自主调节。只是晚辈不知,该如何将鸿蒙道则的‘平衡’,转化为地脉能感知的‘节律’?让地脉气能像人类呼吸般,自然顺应天道运转。”

元始天尊抬手一挥,盘古幡的缩小版轻轻晃动,一缕混沌气从幡面溢出,落在地脉图上,将东海的地脉断点放大 —— 图中清晰可见,地脉气在断点处形成细小的漩涡,漩涡中心泛着淡淡的灰色,正是残留的魔气痕迹,脉气绕过漩涡时便会滞涩。“你教人类的二十四节气,本就是天道节律的体现 —— 立春地气上升,夏至阳气最盛,秋分阴阳平衡,冬至阴气最盛。” 他指尖指向 “立春” 对应的地脉节点,节点处泛着淡绿色的光,“立春地气上升时,可在地脉节点处设‘脉气引’—— 用龙族的水脉气注入脉气引,水脉气温润,能助地气顺畅升腾,同时滋养沿岸的灵田;芒种雨水充足,地脉气中水气过盛,易导致脉气淤堵,可用凤族的火脉气调和水气,火脉气温暖,能让水气与脉气融合更均匀,防脉气过湿;秋分天高气爽,地脉气趋于平和,可用麒麟族的土脉气稳固脉气,土脉气厚重,能防止脉气外泄,同时滋养土壤;冬至阴气最盛,地脉气下沉,可用三族气脉共同注入脉气引,水脉气护脉、火脉气暖脉、土脉气固脉,让地脉气在寒冬中仍能顺畅流转。三族气脉与节气节律对应,形成循环,便是道则落地的‘节律’。”

辰心中豁然开朗,眼前仿佛浮现出三族轮值护脉的景象:立春时,龙族弟子驻守东海的地脉节点,手中握着龙角符,引动水脉气注入脉气引,淡蓝色的脉气顺着水脉蔓延,滋养沿岸的人类村落;芒种时,凤族弟子带着赤羽扇,驻守南荒的火脉节点,扇出火脉气调和水气,赤红色的光韵与水脉气交织,让地脉气变得温润;秋分时节,麒麟族弟子手持麒麟角,在西昆仑的土脉节点处引动土脉气,土黄色的脉气像屏障般护住地脉,防止脉气外泄。他连忙取出之前绘制的二十四节气图,铺在玉台上 —— 图上的图案与地脉图的节点相互呼应,立春的草木对应土脉节点的生机,芒种的插秧对应水脉节点的滋养,秋分的谷穗对应火脉节点的温暖,冬至的覆雪对应三族气脉的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