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积如山的案卷,从地面一直码到了天花板。
副部长马立国亲自坐镇,他戴着一副白手套,拿着一个高倍放大镜,将自己塑造成了一个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的“铁面判官”。
“这个抓捕令的签发时间是凌晨两点零五分,”他指着一份卷宗,用一种不带任何感情的、质问的语气对省厅办公室主任说道,“但是,专案组的行动预案上报时间,记录的是凌晨两点十分。这中间的五分钟时间差,是怎么回事?是先行动,后报备吗?我们的组织程序还要不要了?”
“还有这里,”他翻到另一页,“在对‘金海湾’会所进行突袭时,动用的是省厅的特警总队。一个市级的治安案件,为什么要动用省级反恐级别的力量?有没有向省政法委和高育良书记进行书面报备?程序上,有没有越级指挥的嫌疑?”
一个个看似专业、实则充满了陷阱的尖锐问题,被不断地抛出。
在随后的个别谈话环节,马立国更是将“放大镜找茬”的艺术发挥到了极致。
他没有找方志新、石磊这些立下赫赫战功的“祁系”干将,反而特意挑选了几个在近期“清理门户”行动中被处分、或是在李达康、刘海峰时期颇受重用的老干部。
“老同志,我们今天来,就是想听听你们的真心话。”马立国的语气“语重心长”,“我们知道,祁同伟同志能力很强,但我们也听到一些反映,说他在厅里搞‘一言堂’,听不进不同意见。你作为老同志,在日常工作中,有没有感受到这种压力?”
他用这种充满了诱导性的问题,不断地在那些本就心怀不满的干部心中,挖掘着、放大着对祁同伟的负面情绪。
一场针对祁同伟的、以“组织考察”为名的、系统性的政治围剿,在省公安厅的大楼内,悄然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