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水淹大梁断灵脉

金戈玄秦 楠枫秦生 3853 字 17天前

祖庙所在的高地未受洪水影响,却因灵脉溃散而显得萧索。镇国鼎彻底失去灵光,成了一尊普通的青铜器;享殿内的先祖灵位虽完好无损,但前来祭拜的魏人寥寥无几,法灵阵的秦礼仪式显得格外冷清。守庙的祭司看着空荡荡的庭院,对秦军士兵叹道:“灵脉断了,先祖的护佑也没了,这庙算是空了。”

大梁百姓的安置工作有序进行。秦军在高地重建了临时居住区,用“速生符”催生木材搭建屋舍;灵脉署分发新的灵谷种子,这些种子经过法家符文改良,可不依赖灵脉也能生长;官吏挨家登记人口与财产损失,按秦法给予补偿,对老弱病残额外发放救济。一名老农看着新分到的灵谷种子,对家人道:“灵脉没了,日子还得过,秦法给了种子,咱就好好种,总能活下去。”

旧贵族的庄园成了清理重点。秦军没收了所有叛乱贵族的财产,将完好的房屋改为秦军驻地或官吏办公处,破损的则拆除重建;庄园内的灵田被重新丈量分配,分给无地的百姓与有功的秦军士兵;那些曾垄断灵脉的私人灵泉,被纳入灵脉署管理,作为公共资源开放。

小主,

水退城空的大梁,在秦军的治理下逐渐显露出新的秩序。街道被清理干净,临时屋舍整齐排列,百姓开始恢复生产,秦军的玄甲阵列在街巷巡逻,维持着安定。只是空气中弥漫的潮湿气息与灵脉溃散后的空虚感,时刻提醒着人们这里曾发生的巨变。王翦站在城楼上,望着这片狼藉却有序的土地,对身边的李斯道:“灵脉已断,顽抗已止,接下来该让秦法的灵脉在这里扎根了。”

战后治理稳民心

大梁的战后治理是对秦法“以法治乱”能力的严峻考验。面对灵脉溃散、城市残破、民心惶惶的局面,王翦与李斯制定了“三步走”策略:稳定民生、重构灵脉、推行秦法,层层递进,逐步巩固统治。

**民生稳定**是战后治理的第一步。秦军开设了“赈灾粮仓”,按人口免费发放灵谷与粮食,持续三个月;设立“医疗点”,法道学院的修士用“疗伤丹”与“清心符”为百姓治疗伤病,缓解灵脉溃散带来的不适;组织“重建队”,帮助百姓修缮房屋,发放“速生木材”与“固石符”,鼓励百姓自助重建。这些措施让流离失所的百姓看到了希望,恐慌情绪逐渐平息。

为解决灵脉溃散后的农业问题,灵脉署引入了“无灵脉种植术”。这种由法道学院研发的技术,通过改良种子、优化耕作方式、施加符文肥料,让灵谷在灵气稀薄的土地上也能生长。在临时农田示范区,修士们向百姓传授种植技巧,展示符文肥料的效果——普通灵谷在无灵脉土地上亩产不足五石,用新法种植可达十石。农夫陈老汉试种后惊喜道:“灵脉没了,秦法的法子照样能让咱有饭吃!”

**灵脉重构**是长远之计。灵脉署的修士团队经过勘测,决定放弃修复被淹没的旧灵脉,转而从黄河引入新的灵脉支流,在高地重建灵脉网络。新灵脉避开了低洼易涝区,采用“明渠+暗管”的方式,既便于管理,又能防止被敌人利用。重构工程浩大,秦军调动了万名士兵与修士参与,预计需要半年才能完成,但这一计划让百姓看到了长久安定的可能。

在灵脉重构完成前,秦军临时搭建了“聚灵阵”。在居民区与农田周边布设简易阵盘,收集稀薄的天地灵气,虽无法与昔日灵脉相比,却能满足基本需求。聚灵阵的灵力优先供应医疗点与种子培育区,确保关键民生领域的灵气需求。

**秦法推行**则贯穿治理全过程。秦军在清理后的街道上张贴秦法条文,用通俗的语言解释“连坐制”“军功制”“灵脉国有制”等核心内容;开设“秦法宣讲堂”,由法道学院学子授课,解答百姓疑问,用大梁的实例说明“守法者安,违法者乱”;在旧贵族庄园的废墟上设立“明法台”,公开审判被俘的叛乱者,让百姓亲眼见证秦法的威严与公正。

对魏国残余势力的处置则体现了秦法“宽严相济”的原则。首恶分子如前魏相之子等,按“叛乱罪”严惩;胁从的普通修士与私兵,登记悔过后勤劳赎罪;未参与叛乱的旧贵族,保留基本生计,却剥夺所有特权;对主动举报叛乱者的百姓与修士,则给予灵田奖励。这种区别对待让百姓明白,秦法惩罚的是叛乱者,而非所有魏人。

战后治理的成效在一个月后逐渐显现。百姓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重建工作有序推进,恐慌情绪基本消除,街头巷尾开始恢复生气;秦军的巡逻从密集转为常态,与百姓的互动也从紧张变为平和;甚至有百姓主动向秦军举报隐藏的叛乱者,协助维持秩序。李斯在给嬴政的奏报中写道:“大梁民心渐稳,虽灵脉未复,然秦法已初步扎根,假以时日,必成秦土稳固之基。”

法脉初兴育新机

灵脉溃散虽摧毁了魏国的反抗根基,却也为秦法在大梁的推行创造了“破而后立”的契机。在旧灵脉的废墟上,一种以秦法为核心的“法脉”开始悄然兴起,为大梁的重生注入新的活力,也为下一章节“魏地法学院开课”埋下了伏笔。

“法脉”的核心是“以法代灵”,即不依赖天然灵脉,而是通过秦法的秩序与术法的规范,创造稳定的生存与发展环境。秦军在临时居住区推行“互助连坐制”,将百姓按十户一伍编组,相互扶持、相互监督,既稳定了秩序,又增强了凝聚力;在灵田分配上严格按“军功+贡献”原则,公开透明,杜绝特权,让百姓感受到公平带来的安全感,这种心理上的稳定某种程度上弥补了灵脉溃散的影响。

法道学院的修士在大梁开设了“术法速成班”,教授不依赖灵脉的基础术法。“清心诀”可稳定心神,抵御灵脉紊乱的影响;“固土符”能改良土壤,提升无灵脉土地的产量;“净水术”可净化被污染的水源——这些实用术法不依赖强大灵气,却能切实改善生活,让百姓意识到,术法的本质是改善生活,而非依赖灵脉的特权。

在旧学宫的废墟上,秦军开始清理场地,准备建立新的教育机构。这里曾是魏国传播文化的中心,灵脉溃散后遭到废弃,如今却被赋予新的使命。李斯亲自选址,决定在此基础上改建“魏地法学院”,专门培养认同秦法的魏国人才。清理现场的修士发现了一些未被洪水淹没的书籍,其中竟有部分与法家相关的残篇,李斯见状笑道:“看来大梁与秦法早有渊源,此地办学,天意也。”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