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破局点

又整整一个月,刘天金像一只被上了发条的陀螺,围绕着“新能源整车制造”这个巨大而耀眼的目标疯狂旋转。他凭借着新置办的奔驰E级和得体的西装,成功地敲开了一家又一家汽车厂商高层办公室的门。从本地的二线品牌,到国内知名的几大车企,他都尝试接触过。

谈话的地点,从宽敞明亮的会议室,到弥漫着咖啡香的会客区;面对的人物,从严谨的技术总监,到精于盘算的采购副总裁,甚至也有几位能拍板定调的总经理。刘天金不再怯场,他拿着精心准备的、厚达数十页的项目构想书,侃侃而谈。他描绘着一幅宏伟的蓝图:一个全新的、专注于新能源领域的汽车品牌,如何凭借差异化的设计和领先的智能体验,在即将到来的浪潮中占据一席之地。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骨感得硌人。每一次,当他提到“整车制造”四个字时,对方眼中最初的好奇或欣赏,都会迅速被一种审慎乃至怜悯的笑意所取代。

“刘总,魄力可嘉!”一位头发花白的车企老总在听完他的阐述后,点燃一支烟,慢悠悠地说,“但你知道打造一个全新的汽车品牌,建生产线,搞定供应链,通过各项法规认证,需要烧多少钱吗?”他伸出两根手指,“起步,两百个亿。这还只是入门券。后续的研发、市场、渠道,更是无底洞。你这两千五百万……”他顿了顿,没有把话说完,只是轻轻摇了摇头,那意思不言自明:杯水车薪,连塞牙缝都不够。

另一次,一位更直接的技术出身的高管,翻看着他的构想书,直言不讳:“刘总,你的想法很有意思。但是,造车不是写PPT。这里面的技术壁垒,高耸入云。电池、电机、电控、底盘调校、整车安全……任何一个环节都需要数年甚至十数年的积累。恕我直言,你现在入场,时机和基础都太薄弱了。”

类似的场景不断重复。奔驰车带来的“面子”,只能帮他赢得一个进门说话的机会,却无法填补那巨大的、关乎真正硬实力的“里子”鸿沟。项目过于巨大,所需要的资金如同天文数字,因此也注定了他这一个月必然是毫无所成。奔驰车里,不再有初次驶入腾飞厂时的志得意满,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深深的疲惫和清醒。

但刘天金并非毫无收获。这一个月高强度的、与不同风格企业高管交锋的经历,极大地锤炼了他的心性和口才。他学会了如何在被拒绝时保持风度,如何在对方质疑时迅速调整话术,如何从对方的只言片语中捕捉真实意图。他见了公司的一把手,也不再像最初那样心怀忐忑,而是能有理有据、不卑不亢地交流。这些无形的“商谈业务的经验”,是那56万车款之外,更为宝贵的财富。

失败的挫感如同阴雨,连绵数日后,终于迎来了放晴的时刻。一个周末的清晨,刘天金没有继续盲目地向外奔走,他回到了自己那间名为“金诚英语”的办公室。这间办公室,在他追逐造车梦的这段时间里,显得有些寂寥了。

他站在办公室巨大的落地窗前,双手插在西装裤袋里,静静地眺望。在这CBD的高层之上,视野极其开阔,可以看见很远的地方——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蜿蜒如带的城市高架,以及更远处模糊不清的地平线。城市的脉搏在脚下律动,而他的内心,却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反思。

“整车制造,已经是不可能的了。”他喃喃自语,这一次,是真正从心底接受了这个现实。那不是一个可以凭借勇气和有限资金就能撬动的领域,它是一个属于国家级资本和顶级工业巨头的游戏。

那么,出路在哪里?他的目光仿佛穿透了玻璃,在城市的脉络中搜寻着答案。既然造不了整辆车,能否成为造这辆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就像一场盛宴,他做不了设宴的主人,但能否成为供应最关键食材的那个供应商?

思路瞬间清晰起来——产业链的关键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