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大夫仔细检查后,判断是急性阑尾炎,必须立即进行简易处理缓解症状,否则一旦穿孔,后果不堪设想。
他没有手术条件,但他用战俘营里能找到的最简单的工具,凭借丰富的经验,为那个德国兵进行了穿刺减压等应急处理,缓解了他的剧痛,为后续送往正规医院争取了宝贵时间。
这件事,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战俘营里激起了涟漪。那个被救的德国兵和他的战友们,对华大夫的态度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他们开始偷偷给华大夫多塞一点黑面包,偶尔还会给他一点真正的消毒酒精或绷带。华大夫呢,依然是那副宠辱不惊的样子,该治病治病,该叹气叹气,他不仅给盟军战俘看,也继续给那些因为各种原因生病的德国看守看一些简单的病症。
他那种超越了国籍和仇恨的、纯粹的职业精神,那种对生命的尊重与悲悯,慢慢地,潜移默化地,感动了周围的人。战俘营里的待遇,虽然没有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那种冰冷的氛围,确实缓和了不少。
一些德国看守开始用生硬的英语或手势和华大夫交流,甚至允许他拥有稍微多一点的行动自由去采集草药。
这微弱的人性之光,在这残酷的战争背景下,显得格外珍贵。华大夫也许没想那么多,他只是遵循着一个医生的本分,但这本分,却在无意中,为华夏军人,乃至中国人的形象,增添了光彩的一笔。
时间,在焦灼的等待和紧张的备战中,一天天过去。仿佛过了一个世纪那么漫长,从欧洲终于传来了让所有人心头一宽的消息:经过中外医生竭尽全力的抢救,有效地控制了严重的感染,李宗仁将军奇迹般地挺过了最危险的时期,苏醒过来了!虽然身体极度虚弱,多处骨折需要长时间静养,但性命,总算是保住了!
这个消息传到北京,那些日夜悬着心的高级官员们,总算能够稍微松一口气,赶紧又把好消息飞报唐启。紧接着,新的决定做出了:李宗仁将军现在的身体状况,已经不适合再留在环境恶劣的前线,必须立即送回国内,进行长期的、系统的康复治疗。这漫长的归国旅程,本身又是一次考验。
当担架上的李宗仁,被小心翼翼地抬上前往港口的汽车,准备踏上归途时,华夏远征军的临时指挥部里,举行了一个简单却无比郑重的仪式。
李宗仁的脸色依旧苍白得像一张纸,呼吸也有些微弱,但他的眼神已经恢复了往日的清澈和锐利,只是在这锐利之下,隐藏着深深的疲惫和一丝不易察觉的不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