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光下,崇祯眉头紧锁,清俊少年的眉宇被沉重的国事压出了深痕。
他对面坐着的是深受他信任的周延儒。
“先生,”崇祯的声音压抑着疲惫和烦躁,“神尊此番派獬豸直入江南,如刀斧加于朕之股肱!”
“此次禁谣,朕本意是安抚神尊,肃清诽谤,怎料底下那些人……竟如此不堪!生生将神尊推得更远。如今更是直接派神兽插手地方司法,朕这脸面……”
“唉!如今这般局面,如之奈何?”
周延儒坐姿端正,眼神低垂,闻言微微抬眼,语气沉缓:“陛下,神尊对大明心存芥蒂,非一日之寒。”
“底下官吏阳奉阴违,非陛下之过。神尊眼见冤狱横行,心中不豫,亦是常情。为今之计,强硬挽回已非上策,当以怀柔为主,徐徐图之。”
崇祯抬眼看他:“哦?如何徐徐图之?”
“臣以为,可旁敲侧击,对道场中的重要人物,多加优抚,示之以恩,结之以情。若能使他们对大明心存好感,时日久了,或能潜移默化,影响神尊对陛下的观感。”
周延儒说着,看了看崇祯的脸色,继续道,“譬如,此次前来宣旨的那位沈主事……”
崇祯目光一凝:“沈佩乐?”
“正是。臣听闻,这位沈主事其家当年受阉党牵连而中落,似乎还受过些委屈……与翰林解编修有些渊源。”
周延儒语速平缓,“陛下不妨严惩几个当年落井下石的官吏,惩戒一番背信弃义的解家。”
“这既彰显陛下公正,抚慰沈主事之心,亦向道场表明陛下整顿吏治、与民更始的决心。”
崇祯闻言,眉头皱得更紧:“当年沈家遭遇,牵连甚广。朕也细查过,解家虽退婚自保,却也并非直接凶手。”
“何况那解引樾,朕观之颇有才名,年轻有为,若因此事……岂非令天下士子寒心?如今大明内忧外患,正是用人之际……”
周延儒眼神深邃,面上愈发恭谨:“陛下,解引樾是人才,但大明地大物博,最不缺的也是人才。”
“而神尊,普天之下,却只此一位。孰轻孰重,请陛下圣裁。”
见崇祯不语,周延儒继续说道。
“若些许表示,能换得神尊态度转圜,于国朝而言,利大于弊。”
“况且仅是处置当年攀附阉党、构陷沈家的几个蠹虫,更于朝廷体面无损,反显陛下公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