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暗潮涌动

在Tor网络层层加密保护下的某个极端私密论坛深处,一个不起眼的帖子悄然出现,标题仅为【米诺陶事件后续】。

帖子内容没有明说,但用了大量黑话和隐喻。

用户【阴影行者】首先发言:“听说东边的‘游乐园’最近被‘管理员’彻底清扫了?动静不小啊。”

用户【沉默观察家】回复:“何止不小,‘管理员’这次下手很黑,连‘明星演员’(指爪牙)都折进去了。看来他们那边最近换了厉害的‘园丁’(指警方技术力量)。”

【数据幽灵】插话:“‘演员’的业务能力不是一直很稳吗?这次怎么失手了?听说‘管理员’动用了一些我们没见过的‘清洁工具’(可能指高强度干扰和快速突入)。”

【阴影行者】:“再好的演员也架不住剧本泄露和场地被提前摸透。估计是‘内部装修工’(指赵哲这类后勤人员)嘴巴不严,或者被‘园丁’找到了设计图。”

【沉默观察家】:“‘游乐园’的‘门票’(指访问权限和加密货币支付)以后怕是更难搞了。‘管理员’这次展示了肌肉,短期内风声肯定会紧。”

【数据幽灵】:“可惜了,‘明星演员’的‘表演’我一直很欣赏。不过,‘游乐园’不会只有一家,换个名字,换个地方,‘演出’总会继续的。”

这些匿名的交流,在冰冷的代码背后,传递着警惕、评估以及一丝不易察觉的期待。

与此同时,在某个利用多重加密通讯软件建立的临时群组里,几个技术背景的ID正在紧张地讨论着。

【架构师】:“备份数据恢复进度70%,但核心用户数据库损毁严重,妈的,对方的数据清除脚本相当彻底。”

【加密师】抱怨道:“不仅是数据,‘管理员’这次把我们的几个主要中继节点和备用入口都扫掉了,重建基础设施需要时间。他们是不是请了外援?动作又快又狠。”

【前端工程师】发了个抓狂的表情:“UI和交互逻辑要全部重写!旧的模板和代码不敢再用了,容易被特征识别。这等于从零开始!”

【安全顾问】语气凝重:“上次的安防方案被证明存在漏洞。新的平台必须部署在更底层的网络协议上,采用动态IP池,甚至考虑借鉴‘暗影流’(一种更高级的隐匿技术)的理念。‘门票’验证机制也要升级,至少三重交叉验证。”

【架构师】叹了口气:“工作量巨大啊……而且,‘管理员’现在肯定瞪大了眼睛盯着呢。我们得像在刀尖上跳舞。”

尽管抱怨重重,但这个临时技术团队的重建工作,已经在隐秘中悄然展开,目标是一个更加隐蔽、更加坚固的新“猎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