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下午的班会课,气氛与往常有些不同。班主任李老师站在讲台上,面带微笑地宣布:“同学们,下周学校要举办一场‘时代青年与科技未来’的主题辩论赛,我们班也需要组建一支队伍。今天我们就利用班会时间,进行一次模拟辩论,题目是——**‘科技发展是否必然导致传统文化失落?’**”
这个题目一出,教室里的气氛顿时活跃起来。这不仅仅是一场模拟辩论,更像是对近期班级里某种微妙氛围的集中展示——而焦点,无疑再次落在了林见鹿身上。他近期的种种表现,无论是“改良体操”对传统形式的挑战,还是《山海狩猎人》对古典神话的现代化重构,都隐隐触碰到了这个议题。
“现在自由发言,大家可以畅所欲言,不分正反方,主要是交流观点。”李老师引导着流程。
很快,几位平时就以“博学”或“能言善辩”着称的同学相继发言。
物理课代表,一个戴着厚眼镜的男生率先开口,语气带着理科生的笃定:“我认为必然导致失落。科技追求的是效率和标准化,而传统文化很多是建立在农业文明慢节奏和地域特色基础上的。比如机器印刷取代了手工雕版,数字化阅读冲击了纸质书,这些都是不可逆的。从能量守恒和效率最大化角度看,低效的传统被高效的科技取代是历史规律。”
他的观点引来了不少点头,尤其是那些崇尚“理性”、“进步”的同学。
接着,语文课代表,一位文静的女生扶了扶眼镜,语气带着忧虑:“我同意。不仅仅是形式,更重要的是内涵。快节奏的科技生活让人们失去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心境,也让我们对古典诗词中的意象和美感的感知能力在下降。科技在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在消解我们与传统文化的‘共情’。”
她的发言引起了更多人的共鸣,教室里弥漫起一股对“传统消逝”的感伤情绪。
班长李威也加入了讨论,他试图表现得更加辩证:“我认为不能一概而论。科技是工具,关键看人怎么用。它可以用来保存古籍,也可以用来传播低俗文化。但总体而言,科技的强势客观上挤压了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这是不争的事实。” 他的目光若有若无地扫过林见鹿的方向,似乎在暗示着什么。
一时间,教室里似乎形成了一种“科技虽好,但传统堪忧”的论调主流。不少人将目光投向一直沉默的林见鹿,好奇这位最近风头正劲、行为又常常游走在“传统”与“创新”边界的人会如何应对。
赵昊在一旁急得抓耳挠腮,觉得这些人说的好像有道理,但又觉得鹿哥肯定有不同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