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舌战群儒

林见鹿在一片议论声中缓缓站起身。他没有立刻反驳任何人的具体观点,而是先向之前发言的几位同学微微颔首,表示倾听,姿态从容不迫。

“刚才几位同学的观点都很有见地,触及了科技与文化关系的某些现实困境。”他开口,声音清朗,瞬间吸引了全场的注意力,“但是,我们或许可以跳出‘取代’或‘挤压’的二元对立框架,从一个更动态、更本质的视角来看待这个问题。”

他走到教室前方,没有用粉笔,只是站在那里,目光扫过全班,仿佛一位引导思考的学者。

“首先,我们需要界定什么是‘传统文化’。”他抛出了第一个问题,“是僵化的形式、不变的习俗?还是其背后蕴含的**精神内核、哲学思想与审美追求**?如果是后者,那么科技非但不会使其失落,反而可能成为其**传承与焕新的强大助力**。”

他顿了顿,举出例子:

“譬如,《山海经》中的奇思妙想,在其诞生时代是古人对未知世界的浪漫解读。千百年后,它似乎‘失落’了,被更‘科学’的地理学、生物学取代。但今天,我们通过《山海狩猎人》这样的文学作品,借助现代传播技术(互联网),不是让它以新的形式,承载着**探索精神、环保意识以及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重新走进了千万人的心中吗?这难道不是一种更具生命力的传承?”

这个例子直接回应了李威之前的质疑,也巧妙地将自己的创作融入了宏大的论述中。

“再说‘采菊东篱下’的心境。”他看向语文课代表,语气平和,“陶渊明所处的时代,有那个时代的‘快节奏’(仕途奔竞)与‘慢生活’(归隐田园)的矛盾。他所追求的,本质上是一种**精神的自由与内心的安宁**。今天,我们或许无法复制东晋的田园,但科技带来的生产力解放,让我们拥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便捷的交通与信息网络,让我们可以更容易地接触自然、欣赏艺术。关键在于我们**是否主动运用科技赋予的条件,去追寻那种精神境界**,而非简单地归咎于科技本身。”

他的论述层层递进,将具体的文化现象提升到了哲学和人性需求的层面。

小主,

“科技的本质是**工具和能力的扩展**。”他总结道,声音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它本身没有善恶属性,也不会必然导致某种文化结局。它是一面镜子,放大了人性的光辉,也照见了我们的懒惰与迷失。传统文化的‘失落’,责任不在科技,而在于**我们这一代传承者,是否具备足够的智慧与创造力,去利用这面镜子,映照出传统中那些跨越时空的、永恒的价值,并赋予其符合当代语境的生命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