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舌战群儒

硅谷峰会上那场成功的主题演讲,如同在林见鹿和见鹿科技周围点亮了一盏高亮度的聚光灯。一夜之间,“Jianlu Lin”这个名字在欧美科技圈不再是陌生的符号,而是与“创新”、“生态”、“东方哲学”紧密相连的热点人物。邀请函如同雪片般飞来,其中最具分量的一封,来自硅谷的精神图腾——斯坦福大学。

斯坦福工程学院邀请他,为他们的学生和教授做一场公开讲座。这不仅仅是一场演讲,更像是一场“入学考试”——在西方科技精英的大本营,接受最聪明、也最挑剔的一批头脑的审视与诘问。

消息传回国内,期待与担忧并存。

赵昊在越洋电话里嗓门震天:“老大!稳住了!那帮斯坦福的小崽子们可不好糊弄,问题一个比一个刁钻!不过我相信你,绝对能把他们侃晕!”

周薇则细心提醒:“见鹿,那里的学术氛围更自由,提问会更直接,甚至可能带有预设的立场。准备好应对各种角度的挑战。”

沈渊发来了一份详尽的资料包,里面是斯坦福相关领域几位知名教授近期的论文和研究方向,以及可能持批判态度的学生社团背景分析。“知己知彼。”他在邮件里只写了这三个字。

林见鹿握着手机,看着窗外旧金山湾区特有的、带着点慵懒意味的阳光,心情反而比在峰会上更凝重几分。峰会面对的是行业精英,而这里,是孕育精英的摇篮,是思想的源头。在这里,任何浮于表面的说辞都会瞬间被拆穿。

他婉拒了校方提供的标准演讲稿模板,只带着几页写满关键词和思维导图的笔记,走上了斯坦福那个有着拱形窗棂、充满学术气息的报告厅。台下,坐满了眼神清亮、带着探索欲和怀疑精神的年轻面孔,以及后排那些目光深邃、抱着胳膊的教授们。空气里弥漫着书本纸张、咖啡和一种智力上的躁动感。

他的演讲,依旧围绕着“科技赋能”与“人文融合”展开,但比峰会那次更深入,更偏向哲学思辨。他谈到了“灵犀生态”设计中蕴含的“系统论”思想,如何借鉴了东方文化中“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智慧;他阐述了“鹿鸣”AI在理解模糊语义时,对“语境”和“意会”的重视,与西方逻辑优先的范式有何不同。

“……在我们看来,技术不应是凌驾于人之上的‘神’,而应是内化于生活、润物无声的‘器’。”林见鹿的声音在安静的礼堂里回荡,“它的最高境界,或许是《道德经》中所言的‘太上,不知有之’——当技术完美融入生活,你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它却无处不在为你服务。”

演讲在礼貌但并不算特别热烈的掌声中结束。接下来,是提问环节。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