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举手的是个戴着厚厚眼镜、头发乱蓬蓬的男生,语速极快:“林先生,您反复强调‘赋能’和‘融合’,但根据我们的研究,贵公司的‘灵犀OS’在后台权限和数据收集方面依然存在不透明之处。这是否与您宣扬的‘用户至上’理念相悖?或者说,这只是另一种形式的‘技术父权主义’?”
问题尖锐,直指核心。台下瞬间安静,所有目光都聚焦在林见鹿身上。
林见鹿没有回避,他微微颔首:“很好的问题。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在数据时代,绝对的透明与绝对的隐私是一对永恒的矛盾。”他话锋一转,“但我们的努力方向,是尽可能逼近那个平衡点。‘灵犀OS’采用了‘差分隐私’和‘联邦学习’技术,确保在模型优化时,使用的是脱敏的、群体化的数据特征,而非具体的个人数据。我们正在探索用户对自身数据更细粒度的控制权,比如‘数据分期’概念——允许用户设定不同数据的‘保鲜期’。”他没有给出完美的答案,但展示了持续探索的诚意和具体路径,让提问者若有所思地坐下了。
紧接着,一位金发女教授站了起来,她的问题带着学术的严谨和一丝文化上的优越感:“林先生,您提到了东方哲学。但不可否认,现代科技的基石——逻辑、数学、物理——是由西方文明奠定的。您所说的‘东方智慧’,更多是一种形而上的哲学思辨,它如何能具体指导复杂的技术实践?这是否只是一种文化包装?”
这个问题带着隐隐的锋芒。台下有些学生露出了赞同的表情。
林见鹿笑了,那是一种带着自信的、温和的笑容。他没有直接反驳,而是举了一个例子:“教授,您说得对,基础科学无问西东。但应用科学的路径可以有不同的选择。比如,在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上,西方思路可能是优化红绿灯算法、增加车道,是‘疏导’;而基于东方‘疏堵结合’的思路,我们可能会同时大力发展共享出行、优化公共交通网络,并利用AI预测流量,从源头上‘分流’和‘避免’拥堵。‘灵犀生态’中很多跨应用的无缝协作设计,正是源于这种‘系统性解决’而非‘单点优化’的思维。这并非取代,而是补充,是提供了另一种解决问题的工具箱。”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他用具体的、与技术相关的案例,将看似虚无的“哲学”落到了实处,让那位教授微微挑眉,陷入了思考。
第三个问题来自一个亚裔面孔的学生,语气带着些挑衅:“林先生,您不觉得‘见鹿科技’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庞大的、受到保护的市场吗?如果在一个完全公平、开放竞争的环境下,您还有信心战胜环星和水果吗?”
这个问题颇为敏感,甚至有些无礼。现场响起一阵轻微的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