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 纽约的宣言

格陵兰冰原下“苏尔特尔”与“暮光之剑”的阴影,并未阻止“金乌”计划点燃的希望之火在全球蔓延。陆知行那篇论文引发的学术地震余波未平,一个新的、更广阔的舞台,向林见鹿发出了邀请。

联合国总部,纽约。可持续发展目标高级别政治论坛的会场。

与往常各国政要轮流发言、充斥着外交辞令的氛围不同,今天的主会场显得格外拥挤。过道里加满了临时座位,媒体区的长枪短炮严阵以待,无数目光聚焦在演讲台旁那个等候区的年轻身影上。

林见鹿穿着一身剪裁合体的深蓝色西装,没有打领带,衬衫领口随意地敞开一粒扣子,与周围西装革履、一丝不苟的外交官们形成了微妙对比。他安静地坐在那里,目光平静地扫过会场穹顶巨大的抽象壁画,指尖在扶手上无意识地轻轻敲击,并非紧张,更像是在调试某种乐器的琴弦,等待着登台的最佳音准。

他能感受到那些投射过来的目光——好奇、审视、期待,当然,也少不了隐藏在礼貌之下的质疑与警惕。一家中国民营科技企业的创始人,站上联合国最高级别的讲坛,谈论关乎全人类命运的终极能源议题,这本身就是一个强烈的信号。

“……因此,我们呼吁各成员国加大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投资与合作……”台上,一位来自欧洲国家的代表正在发言,内容正确但缺乏新意,台下不少人的注意力早已飘向了林见鹿。

沈渊和埃琳娜没有来到现场,他们坐镇宁州,通过加密线路实时关注。秦雪则如同一个隐形的幽灵,游弋在纽约的金融与情报暗流中,警惕着任何可能来自索恩势力的干扰。

终于,轮到林见鹿了。

会议主持人的介绍词带着一种克制的隆重:“……下面,有请见鹿科技创始人、首席执行官,林见鹿先生,就前沿科技与全球能源未来分享他的见解。”

会场内响起礼节性的掌声,但明显比之前热烈许多,夹杂着窃窃私语。

林见鹿从容起身,稳步走向演讲台。他没有携带厚厚的讲稿,甚至没有使用提词器。他调整了一下麦克风的高度,目光沉稳地扫过全场,那眼神仿佛具有某种穿透力,让嘈杂的会场渐渐安静下来。

“女士们,先生们,”他的开场白清晰而平静,没有过多的寒暄,“在我小时候,我母亲,一位气象学家,曾指着天上的太阳告诉我,地球上所有的能量,追根溯源,都来自它。风能、水能、化石燃料……皆是如此。那时我就在想,如果有一天,我们能自己造一个‘小太阳’,会怎样?”

他没有直接抛出宏大的概念,而是从一个充满童趣的个人记忆切入,瞬间拉近了与听众的距离。台下许多人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今天,我们见鹿科技,以及全球许多勇敢的探索者,正在尝试将这份孩童式的想象,变为现实。”林见鹿话锋一转,身后巨大的环形屏幕亮起,展示出“烛龙一期”那复杂而精美的结构图,以及首次放电时,等离子体那瑰丽而稳定的“舞姿”影像(经过处理的不涉密版本)。

会场响起一阵低低的惊叹。尽管很多人已经从论文或报道中有所了解,但亲眼看到那被约束在环形磁场中、如同微型恒星般燃烧的能量体,视觉冲击力依然无比震撼。

“这就是我们的‘金乌’计划,目标是人造太阳——可控核聚变。”林见鹿的声音依旧平稳,但每个字都带着千钧之力,“我知道,在座的很多人,包括学术界的前辈,都曾认为我们好高骛远,是在浪费资源。”

他坦然提及之前的质疑,没有丝毫回避,这份坦诚反而赢得了不少好感。

“但我想说的是,人类文明的每一次飞跃,都源于对‘不可能’的挑战。当我们凝视这团在实验室里点燃的火焰时,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更高的温度、更稳定的约束数据,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可能性——一个永远告别能源匮乏、彻底重塑人类文明与地球生态关系的可能性。”

他的语调开始上扬,带着一种感染人心的热情:

“想象一下,一个没有能源危机的世界。海水淡化将成本低廉,沙漠可以变成绿洲;星际航行将不再受限于化学燃料的桎梏;贫困地区将获得几乎零成本的电力,全球发展的鸿沟将因此被大幅弥合;我们不必再为了争夺化石能源而兵戎相见,天空将不再被雾霾笼罩,河流将恢复清澈……”

他描绘的图景并不新颖,但在此刻,配合着身后屏幕上那稳定燃烧的“人造太阳”影像,却显得无比真实和迫近。台下,许多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代表眼睛亮了起来,身体不自觉地前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