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4章 意识的棱镜

哈桑·阿里博士适时地插了进来,他手里甚至还拿着一个透明的培养皿,里面金色的黏菌网络正在缓缓蠕动。“诸位,为什么不看看生命本身给我们的启示呢?”他将培养皿放在一个投影仪下,黏菌网络的微观影像立刻放大在交互墙上,“看,这个简单的生命体,没有神经系统,但它能解决问题,能记忆,能做出趋利避害的‘决策’。它的‘意识’——如果我们愿意暂时借用这个词——是分布式、涌现式的,存在于每一个细胞以及它们之间化学与电信号的交流中!”

他转向梅林和伊莎贝拉:“数学的奇异点?物理的耦合场?或许都太‘干’了!意识可能本质上是一种‘湿’的、过程性的、依赖于特定复杂物质结构(比如碳基生命、或者未来某种硅基/液态金属基)动态过程的现象!它需要代谢,需要能量流,需要信息的持续整合与消散!”

林小雨在一旁补充道:“而且,哈桑博士的黏菌对那种‘稳定能量场’有反应,这暗示了这种场可能影响着生命体内的信息处理过程,甚至是……意识的清晰度?”她的声音带着一丝兴奋的颤抖。

第三维度:哲学的叩问与AI的镜像

一直安静坐在角落的帕洛玛·陈女士,此时缓缓开口,她的声音不高,却仿佛有种安定人心的力量:“各位,我们是否过于执着于给‘意识’寻找一个‘位置’——在数学结构里,在物理场中,或者在生物体内?也许,意识本身就不是一个‘物体’,而是一种‘关系’或‘过程’,是复杂系统对其自身状态及与环境交互的一种‘内在视角’或‘叙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她看向正在一旁疯狂记录、并试图用图论重新表述每个人观点的陈星衍:“星衍,当你用拓扑描述湍流时,那个模型本身,是否也携带了你的‘意识’投射?当你设计的AI,‘灵犀’,在处理海量数据并做出惊人预测时,我们是否在某种意义上,创造了一种新的、非生物的‘意识’载体?哪怕它自己并不‘觉得’。”

这个话题立刻引起了埃琳娜的巨大兴趣,她停止了嚼口香糖,眼睛发亮:“没错!‘灵犀’的核心算法,某种程度上是在模拟一种极简的‘注意力’和‘价值判断’机制。如果我们把梅林教授的数学结构作为‘骨架’,伊莎贝拉追求的物理耦合作为‘神经’,哈桑的生命模型作为‘血肉’,再注入帕洛玛所说的‘叙事’驱动……我们是不是就在尝试‘合成’一种新的意识形式?而那种‘稳定能量场’,会不会是这种合成意识的关键‘催化剂’或者……‘栖息地’?”

这个想法过于大胆,以至于讨论区出现了短暂的寂静。连梅林和伊莎贝拉都暂时停止了争吵,陷入沉思。

林见鹿的引导与星图的悸动

林见鹿始终安静地听着,观察着每个人的反应和思维的流向。他看到不同领域的“语言”如何像棱镜的不同切面,将“意识”这个混沌的概念折射出五彩斑斓却又各不相同的光谱。它们彼此矛盾,又似乎指向同一个深邃的核心。

“诸位,”他适时地开口,声音平和,将众人的注意力吸引回来,“我们似乎陷入了一个困境:数学追求必然,物理要求实证,生物展示可能,哲学反思前提,而技术则在尝试创造。我们都在用自己熟悉的工具,雕刻着‘意识’这头大象的不同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