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境”在书院内部引发的科研与学习风暴,如同在精酿的酒桶中酝酿的琼浆,香气已然透出。但林见鹿的目光,早已投向了更广阔的天地。在他和苏晚晴的共同推动下,一个名为“星光计划”的项目悄然启动,其目标,是将“灵境”技术,首先应用于最需要它的领域——教育公平。
项目的第一批试点,选在了位于西南横断山脉深处、几乎与世隔绝的“云崖小学”,以及西北戈壁滩上、水资源极其匮乏的“胡杨林教学点”。这些地方的孩子们,可能一辈子都没见过大海,没摸过恐龙化石,甚至对课本上描绘的星辰宇宙,都只能依靠贫瘠的想象。
几天后,经过严格安全适配的简化版“灵境”接入设备——一种更轻便、更坚固的“星光头盔”和配套的体感手套,在工程师和志愿者的护送下,跨越千山万水,抵达了这些几乎被现代文明遗忘的角落。
云崖小学,清晨。
十岁的彝族女孩阿呷,好奇又胆怯地看着讲台上那几台看起来像科幻电影道具的头盔。她穿着洗得发白的旧衣服,但眼睛却亮得像山里的泉水。老师用带着口音的普通话激动地解释着,今天,他们不用走出大山,就能去任何想去的地方。
在老师的指导下,阿呷和同学们小心翼翼地戴上了头盔。起初是一片黑暗,然后,光芒渐亮。
下一秒,阿呷发现自己站在了一片无边无际的蔚蓝之中!脚下是柔软的白沙,温暖的海水轻轻冲刷着她的脚踝(体感手套传来了恰到好处的湿润感和压力),带着咸味的海风(环境模拟系统释放的微香氛)拂过她的面颊。巨大的、色彩斑斓的鱼群从她身边悠然游过,一只海龟慢吞吞地划着水,好奇地看了她一眼。
“啊!”阿呷和同学们不约而同地发出了惊呼。对于这些连县城都没去过的孩子来说,大海曾是语文课本上一个遥远的名词。而现在,他们正“站在”海里!
“同学们,欢迎来到南海珊瑚礁。”一个温和而清晰的女声在他们身边响起。一位虚拟的海洋生物学家“李老师”出现在他们面前,她伸手轻轻一点,周围的海水仿佛变得透明,珊瑚的微观结构、共生的小虾、忙碌的清洁鱼,所有细节纤毫毕现。“看,这就是大自然的建筑大师……”
阿呷伸出手,想要触摸那绚丽的鹿角珊瑚,指尖传来了极其细微的、类似触摸粗糙岩石的质感。她激动得浑身发抖,这不是梦,这比梦更真实!
同一时间,西北戈壁,胡杨林教学点。
男孩巴特尔和他的同学们,则“出现”在了北京故宫的太和殿前。金色的琉璃瓦在阳光下闪耀,汉白玉的台阶庄严肃穆。他们“走”上台阶,伸手“抚摸”着冰凉的盘龙石柱,仰头看着巍峨的宫殿穹顶,耳边是虚拟导游对历史的娓娓讲述。
巴特尔张大嘴巴,半天合不拢。他只在破烂的挂历上见过天安门,此刻却“亲临”了这座象征着中华文明的殿堂。那种跨越时空的震撼,让他黝黑的小脸上充满了敬畏与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