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洛玛·陈眼中闪动着光芒:“这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哲学和伦理问题。我们保存什么?如何取舍?谁来定义‘文明’的边界?如何避免我们的偏见和局限扭曲了后人的认知?我们需要一个跨文化、跨学科的‘文明遴选与编撰委员会’。”
“还有‘意识体验’部分,”埃琳娜插话,语气兴奋起来,“‘视窗计划’中产生的‘意识残影’给了我们启示!那些极致的情感体验、濒死的感悟、创造的瞬间……这些是不是文明最精华的部分?我们能不能在获得绝对自愿和知情同意的前提下,以某种非侵入的方式,‘记录’下这些宝贵的意识状态?就像……就像把灵魂的涟漪刻录下来?”
这个想法过于超前,甚至带着一丝伦理的惊悚,但在此刻,却没有人立刻反对。
“档案的最终载体和存放地点也需要考虑,”沈渊补充,“分散式量子存储网络?深空探测器?还是……像‘灵境’那样,构建一个独立于我们现实物理宇宙的、纯粹的‘信息宇宙’作为档案馆本身?”
会议持续了数小时,一个庞大、复杂但轮廓逐渐清晰的“文明档案”计划框架被勾勒出来。它将分为数个并行推进的子项目:
1. “基石”项目:由沈渊主导,负责开发底层存储架构、文明元语言和知识图谱。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2. “溯源”项目:联合全球博物馆、图书馆、考古机构和原住民社群,系统性地数字化现有实物与文献遗产。
3. “神韵”项目:由帕洛玛·陈和埃琳娜共同负责,探索如何记录和保存非结构化的艺术、情感与意识体验。
4. “方舟”项目:寻找或构建绝对安全的、超越当前物理威胁的最终档案存放地。
计划启动的消息仅在最高层面小范围传达,但其蕴含的悲壮与宏大,让所有知情者都感到了沉甸甸的责任。
几天后,“溯源”项目的先遣小组悄然出发,他们的第一个目标,是前往青藏高原某处与“摇篮”坐标存在地理关联的、极其古老的寺庙。那里不仅保存着珍贵的古代经文,更传言有着依靠口耳相传、从未落于文字的古老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