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绿萍接过骨瓷茶杯,氤氲的热气模糊了她眼尾的细纹。她想起上周在慈善晚宴上,有记者追问她是否因工作放弃了个人生活,当时她正挽着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代表的手臂,闻言只是轻笑:“当汪氏的生产线能为山区儿童提供十万套御寒校服时,我的生活就已经和千万人的幸福绑在了一起。”
小主,
“告诉他们,平衡的秘诀是专注。” 她翻开日程本,用红笔圈出下周去非洲考察援建项目的行程,“另外把德国分公司的视频会议提前到明早七点,我要亲自跟他们确认新能源项目的施工进度。”
林秘书刚转身,内线电话突然响起。是前台的声音带着难掩的激动:“汪董,法国时尚协会的理事长来了,说要给您颁发‘年度跨界影响力奖’,他说您推动的环保面料革新彻底改变了奢侈品行业的生产模式……”
“请他稍等。” 汪绿萍按下免提键,同时点开电脑上的实时股价图 —— 汪氏集团的曲线正以漂亮的弧度向上攀升。她记得三年前刚接手时,这支股票还在 ST 边缘徘徊,如今已是蓝筹股中的佼佼者。
这时玻璃门被推开,紫菱抱着一叠设计稿闯进来,发梢还沾着室外的雪花:“姐!米兰时装周组委会刚发来邀请函,他们说要用我们的再生纤维做开场秀!”
汪绿萍接过设计稿,指尖拂过那些融合了传统苏绣元素的裙摆图样。她想起穿书时紫菱总躲在画室里画些不切实际的梦境,是她把妹妹拉到面料实验室:“艺术不该只存在于画布上,我们可以让梦想穿在每个人身上。”
“下周跟我去米兰。” 她在设计稿上批注修改意见,笔尖划过之处恰好是紫菱曾犹豫再三的配色方案,“顺便去看看我们控股的那家染厂,把重金属排放标准再提高三个等级。”
紫菱吐了吐舌头:“知道了汪董,环保大于天嘛。” 转身时撞上正要进来的财经记者,对方手里的录音笔差点掉在地上。
“抱歉抱歉!” 记者连忙道歉,眼睛却像摄像机般扫视着办公室 —— 墙上挂着与各国政要的合影,书架最上层摆着哈佛商学院的荣誉博士证书,茶几上随意放着的平板电脑正播放着她昨晚在央视《对话》栏目里的访谈片段。
“汪董,您在节目里说‘真正的商业帝国不该有疆界’,这句话已经成了今年 MBA 教材里的经典案例。” 记者激动地递过话筒,“您能具体谈谈下一步的全球化布局吗?”
汪绿萍走到落地窗前,指着远处灯火通明的港口:“看到那艘万吨货轮了吗?它明天会载着我们自主研发的智能纺织设备驶向巴西。下个月,汪氏的第一个海外产业园将在里约热内卢破土动工,那里不仅会创造两千个就业岗位,还会成为南美最大的可持续发展示范基地。”
她的声音透过敞开的窗户飘向夜空,与货轮的鸣笛声交织成奇妙的和弦。手机在这时震动起来,是助理发来的实时新闻推送 —— 标题赫然写着 “汪绿萍入选《时代》周刊全球百大影响力人物,评语称其‘用商业力量重塑了发展中国家的产业格局’”。
“对了汪董,” 记者突然想起什么,“网上有人说您当年拒绝楚濂的设计,是因为私人恩怨……”
汪绿萍回头看向他,目光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商业决策从来只看数据和未来。楚濂的方案在技术上落后同行五年,在伦理上违背环保准则,这样的项目,就算是我亲弟弟提出来,也一样会被否决。” 她抬手看了眼腕表,“时间差不多了,我们开始专访吧,下一个议题,来谈谈如何用区块链技术追溯纺织品的全生命周期。”
当《商业周刊》的封面灯光亮起时,汪绿萍微微调整了一下领结。镜头里的女人穿着自己参与设计的环保西装,眼神明亮,气场全开 —— 这早已不是那个困在阁楼里做着舞蹈梦的汪绿萍,而是在时代浪潮中劈波斩浪的领航者。
夜色渐深,办公室的灯光依旧亮着。汪绿萍在键盘上敲下最后一行指令,将新能源汽车面料的研发计划发送给技术总监。窗外的月光淌在她肩头,像一件无形的披风,见证着这个穿书者如何将命运的剧本,改写得比最恢弘的商业传奇还要壮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