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专访终章 底气源于扎实

演播厅的聚光灯落在深色实木访谈桌上,我刚接过主持人递来的 “年度实业领军者” 纪念杯,对方握着话筒的手突然往前递了递,笑容里藏着几分刻意的锐利:“汪董,我们收到不少观众留言,说汪氏在供应链整合初期,曾因判断失误导致百万级损失,您今天敢不敢直面这个‘失败案例’?毕竟现在很多中小企业都把您当标杆,要是只讲成功不讲教训,会不会有点‘造神’嫌疑?”

现场观众席传来一阵细微的窃窃私语,摄像机镜头立刻对准我的脸。我指尖轻轻摩挲着纪念杯的杯沿,语气平和得像在聊日常琐事:“首先感谢这位观众的关注,不过‘百万级损失’的说法,可能是把汪氏 2018 年东南亚试水产品的研发投入算成了损失 —— 当年我们确实为了适配当地湿热气候,在零件防锈工艺上多花了 120 万,但这笔钱换来了三项针对热带环境的专利,现在青峰机械出口东南亚的产品,用的就是我们当年迭代后的工艺。”

我抬手示意助理递上一份文件,投影幕布上立刻显出专利证书和青峰机械的采购合同:“如果说这算‘教训’,那我更愿意称之为‘必要的试错成本’。就像林总上个月来跟我聊供应链,我没让他先扩产能,而是让他先花小钱做供应商背景调查 —— 实业不是不允许犯错,是要让每一次投入都能变成后面的铺路石,您说对吗?”

主持人捏着话筒的指节紧了紧,又抛出第二个陷阱:“可也有声音说,汪氏能快速占领海外市场,是靠‘低价策略’挤压中小同行,比如去年长三角机械博览会上,有企业负责人说您把报价压到成本线以下,这算不算‘恶性竞争’?”

“您提到的那位负责人,我们后来在行业峰会上见过面。” 我笑了笑,语气里带着恰到好处的坦诚,“他当时不知道,我们的报价之所以能比同行低 8%,是因为汪氏和船运公司签了季度包舱协议,单箱运费比他找的货代便宜 22%,再加上海外配件仓节省的售后成本 —— 这不是‘低价挤压’,是供应链效率的差距。”

我转向观众席,声音略微提高:“就像现在有人说‘实业不好做’,其实不是不好做,是很多人还在用十年前的思路做 —— 只盯着生产线,却忽略了供应链里藏着的利润空间。汪氏从不怕同行学我们的模式,上个月我还让供应链部门把‘季度包舱’的谈判技巧整理成手册,免费发给了二十多家中小企业,包括这位负责人的公司。”

主持人听完我的话,脸上的笑容僵了一瞬,随即又换上一副 “为行业担忧” 的神情,握着话筒的手微微晃动,语气里多了几分引导性:“汪董倒是说得坦荡,但您有没有想过,中小企 - 业和汪氏的体量差距悬殊 —— 您能谈下季度包舱,能建海外配件仓,可他们没这个资金和资源。您把‘效率差距’挂在嘴边,会不会反而让他们觉得,您是在‘站着说话不腰疼’,甚至觉得汪氏的成功根本无法复制?”

这话看似在替中小企业发声,实则是在暗指我 “脱离行业实际”,甚至否定汪氏经验的参考价值。我指尖离开纪念杯,轻轻敲了敲桌面,目光扫过台下认真倾听的观众,语气依旧平和:“您这个问题提得很好,确实,汪氏现在的体量,和十年前的小作坊天差地别。但您忽略了一点 —— 我们的‘季度包舱’,不是一开始就谈的全年合作,而是从‘月度拼舱’开始的。”

我示意助理调出另一份文件,投影幕布上显出汪氏 2017 年的物流合作记录:“您看,2017 年我们刚做出口时,每月出货量只有 3 个集装箱,根本达不到包舱标准。当时我们找了 5 家做同类产品的小厂,一起跟船运公司谈‘拼舱团购’,单箱运费比单独发货便宜 15%。后来随着出货量增加,才慢慢升级到季度包舱。”

我转向主持人,语气里多了几分坦诚:“现在汪氏免费发的‘季度包舱谈判手册’里,特意加了‘中小企 - 业拼舱合作指南’,还帮 3 家小厂牵线,一起跟我们的船运公司谈合作 —— 您说的‘资源差距’确实存在,但实业不是‘独行路’,能带着同行一起降低成本,比汪氏自己赚多少钱更有意义。如果这算‘站着说话不腰疼’,那我倒希望更多企业能‘腰疼’起来,一起把行业的物流成本降下去。”

台下响起一阵会心的笑声,主持人的脸色又沉了沉,话锋突然转向更尖锐的方向:“可即便如此,还是有声音质疑 —— 汪氏这几年能快速扩张,离不开您背后的汪氏家族在投资圈的资源吧?听说去年汪氏海外建厂的 2 亿资金,有一半是您背后的汪氏家族的投资公司牵头募集的。您敢说,要是没有这层‘家族背景档’关系,汪氏集团能这么顺利地拿到资金?”

这话直接把 “企业经营” 和 “私人关系” 捆绑,甚至暗示汪氏的发展靠 “裙带关系”,现场的气氛瞬间变得紧张,摄像机镜头再次齐刷刷地对准我。我端起茶杯喝了一口,放下时杯底与桌面碰撞发出轻响,恰好打破了这短暂的沉默。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