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家族也是汪氏集团的股东,是汪氏集团的一部分,他们参与了汪氏去年的海外建厂融资,但这不是‘裙带关系’,是正常的商业投资。” 我拿起桌上的融资文件复印件,对着镜头展示了封面的 “风险评估报告”,“这份报告里写得很清楚,他们之所以愿意牵头,是因为汪氏海外建厂的项目,经过第三方机构测算,投资回报率能达到 18%,且德国农机企业已经提前签订了 3 年的采购意向书 —— 投资公司看的是项目潜力,不是我和我先生的关系。”
我顿了顿,目光落在主持人脸上,语气里带着几分温和却坚定的力量:“再者,汪氏成立 12 年,前 8 年都是汪氏家族的这些前辈打拼出来的天下。2019 年我们遇到资金周转困难,我汪家族人还拒绝过我们的融资申请,理由是‘当时汪氏的海外市场布局不够清晰’。您看,连家人之间的商业合作,都要讲‘项目价值’,更别说普通的商业往来了。”
主持人捏着话筒的指节泛白,还想追问,我却先一步开口,语气里带着恰到好处的引导:“其实我倒觉得,比起纠结‘资金从哪来’,不如多关注‘资金往哪去’。汪氏海外建厂的 2 亿资金,60% 用于生产线升级,30% 用于技术研发,10% 用于员工培训 —— 这些投入带来的,是产品合格率提升到 99.2%,是新增 200 个就业岗位,是每年能多出口 5000 万的产品。您说,这样的资金使用,算不算对行业、对社会有价值?”
这话让主持人一时语塞,台下的掌声再次响起,比之前更响亮。他张了张嘴,最终只能勉强笑着说:“汪董对企业经营的理解,确实比我们想得更深入……”
我轻轻摇头,补充道:“不是我理解得深,是做实业要‘拎得清’—— 哪些是靠关系走的捷径,哪些是靠实力铺的长路,分得清才能走得稳。汪氏能走到今天,靠的从不是‘谁的关系’,而是每一个零件的精度,每一次供应链的优化,每一份对同行的诚意 —— 这才是实业最该有的样子,您说对吗?”
主持人被我反问得哑口无言,只能尴尬地笑了笑,匆匆结束了这个话题,转而推进到下一个环节。我看着他略显慌乱的神情,心里清楚 —— 真正的刁难,从不是靠尖锐的语言取胜,而是靠扎实的事实和通透的格局,让对方的陷阱不攻自破。
与此同时。台下响起零星的掌声,主持人脸上的笑容有些僵硬,却还是按流程推进到观众互动环节。第一个举手的是个穿灰色西装的男人,话筒递到他手里时,他刻意顿了顿:“汪董,我是做机械配件贸易的,听说您早年创业时,靠一位退休的国企领导牵线才拿到第一笔大单,现在汪氏的海外订单里,是不是也有不少‘特殊关系’在背后运作?毕竟您很少提这些‘贵人’,难免让人好奇。”
这话里的 “特殊关系” 四个字像根刺,现场瞬间安静下来。我看着他眼底一闪而过的刻意,心里已然明白 —— 这绝不是普通观众。但我没直接点破,反而端起茶杯喝了一口,慢悠悠地开口:“这位先生提到的‘贵人’,我确实该感谢 —— 他是我父亲汪展鹏当年的老同事,退休前是国企的技术科长,2015 年汪氏还在做小作坊时,他把我们的零件推荐给了一家农机厂,但最后能不能拿到订单,靠的是我们连续三个月住在厂里,把零件的精度从 0.1 毫米提升到 0.05 毫米。”
我抬手让助理调出一份文件,投影上清晰地显示着当年的检测报告和农机厂的采购评价:“至于海外订单的‘特殊关系’,汪氏每年的纳税记录、海关出口数据都是公开的,去年我们在欧洲的最大订单,来自德国一家农机企业,他们选我们的原因,是我们的配件在低温环境下的故障率比同行低 30%,这是德国 TüV 认证机构的检测结果,您要是感兴趣,我可以让助理把报告发给您。”
说到这里,我话锋轻轻一转,语气里带着几分温和却不容置疑的力度:“其实做实业这么多年,我发现一个规律 —— 越是想靠‘特殊关系’走捷径的,越走不远。就像现在有些同行,不琢磨怎么提升产品质量,反而总盯着别人的‘后台’,您说这样的企业,就算拿到订单,能守住吗?”
灰色西装的男人脸色一阵红一阵白,张了张嘴却没说出话来。台下的掌声这次变得响亮而持久,连之前一直紧绷着脸的主持人,也不得不笑着打圆场:“看来汪董不仅懂供应链,更懂实业的‘立身之本’啊……”
我没接话,只是对着观众席微微点头 —— 真正的实力从不需要靠反驳证明,用事实铺陈,用逻辑回应,比任何尖锐的反击都更有力量。
主持人的圆场刚落,观众席后排突然又举起一只手,这次是个穿黑色连衣裙的女人,接过话筒时刻意往镜头方向凑了凑,声音带着几分刻意的尖锐:“汪董,您刚说靠产品质量赢订单,可我前段时间看到行业论坛上有人说,汪氏那三项热带环境专利,其实是早年挖了某科研院所的团队才搞出来的,甚至还涉及技术侵权纠纷,只是后来私下和解了 —— 这事您怎么解释?要是连核心技术都来得不光彩,谈何‘实业立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