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故友再访

风起荆南 逍遥剑仙 2156 字 15天前

林铤见鲍老汉和诸葛均也相互介绍的差不多了便说道:“诸葛世衡,你小子杵在那儿干什么?还不过来坐?”

诸葛均愣愣的看了林铤一眼,才反应过来,自己这么干站着确实也不太好,便向林铤所招呼的院子的一侧的竹桌竹凳处走了过去鲍隆则搀扶着鲍老汉回屋去休息去了。

林铤招呼诸葛均往院中的竹凳坐下后,便也去屋内拿了个自己制作的土制小炉子和一些较小的干柴出来;这个是林铤在鲍老汉家休养期间,自己根据记忆中的样子仿造现代社会农村用的可移动的小土炉子制作出来的,虽然做出来的形状可以说是有点一言难尽但胜在能用;毕竟这个时代老百姓不是用陶灶就是用火盆来做为生火的灶具;【陶灶:东汉陶灶通常为灰陶材质,形制多样,常见于墓葬随葬品。例如浙江省博物馆藏的东汉陶灶长31.8厘米,宽21厘米,高12厘米,呈方形,前后设双灶眼,灶面常模印庖厨工具及食物纹样。这类灶具结构简单,主要用于烹饪和取暖;火盆:火盆多为浅腹、敞口设计,器形类似三足鼎立,主要用于烧炭取暖或照明。例如巴蜀地区出土的铁提梁三足乘盘炉,其三角形和菱形镂孔设计既可燃烧香料又可避免直接接触高温】架好炉子升起火后,林铤将一个装满清水的茧形陶壶放在土制炉子上烧起来。【茧形陶壶:这种小口广腹、腹部呈横向长椭圆状的陶壶,因形似蚕茧而得名。其稳定性强且容量大,既可盛水也可储酒,是东汉时期行军或日常生活的常用器具】作为一个在现代社会生活了二三十年的人来说,林铤还是接受不了直接舀起生水来这么喝;不管是习惯也好,从健康安全的角度也罢,还是坚持把水烧开了喝。对此鲍老汉也算是惯着林铤了,毕竟在东汉末年这个时期的老百姓对于烧开水只为了喝的这件事是基本接受不了的了;这方面的柴火消耗是平民人家完全不必要的开销,基本上这个时期的老百姓会觉得是一笔沉重的开销。

诸葛均看着林铤在不断的烧水添柴,看着那个可以说是有点难看小土制炉子颇为感兴趣的道:“先生,此为何物啊?”

林铤白了一眼心道:“诸葛均这小子不但是个话痨,还是个好奇宝宝,一个难看的破土炉子的好奇成这样。”

便回道:“此乃土炉子。”

诸葛均疑问的问道:“土炉子?我只知晓我大汉的普通人家皆是以陶炉与火盆为生火烹煮之工具,观其外观也是有点难………………哦!哦!哦!……………甚是奇特。对!奇特!不知先生是从何处寻来的?”

诸葛均方才一时有点儿兴奋,心直口快差点儿把心里的真实的想法给说了出来。又想到林铤和鲍隆去县城里杀完人还能到酒肆饮酒至天明瞬间就改口了。改口完诸葛均就下意识的缩了缩脖子有点儿欲盖弥彰的想掩盖自己的尴尬。

林铤边添着柴火边用眼角的余光看了一眼诸葛均这滑稽的样子,也是不由得觉得好笑。便回答诸葛均道:“这是我自己闲暇时偶有所感,便随意的用黄土和沙子,还有自己做的小土砖制作而成的。就是这也是第一次做,形状没做好罢了。”【烧结砖最早可追溯至仰韶文化时期(约8500年前),在7000年前的史前文化中,古人已开始使用火烧土块加固建筑,到商周时期,已经广泛使用烧结砖技术,砖已广泛应用于宫殿地面、台阶等区域,西周建筑基址中出土的瓦及瓦当也印证了此时制砖技术的进步。所以到文中的东汉时期砖已经被相对更加广泛的被认知使用】

诸葛均看着这个土炉子,点了点头道表示知道。

反正林铤一眼便看出来诸葛均这小心心里在想什么,事实也是这外形做的确实难看;与其对一个孩子去辩解什么,不如大大方方的承认确实没做好要改进。

诸葛均也愣愣的表示:“没关系的,下次先生再做一定能做得好的。”

林铤也是被诸葛均整不会了,自己一个实际年龄都大你一倍有余的人,反倒需要被你一个孩子安慰?见此林铤也是无奈的笑了一笑。

诸葛均跟随林铤和鲍隆一同返回鲍家村已有两日了,期间鲍隆多数时间是在照顾鲍老汉;期间诸葛均和鲍老汉为被林铤用“雪花盐”和简化版的“炒菜”技术给震惊的无以复加(鲍老汉当时忙着去卖盐,没机会品尝“雪花盐”+炒菜的王炸组合,鲍隆是第一个吃到的人)。就在诸葛均又一次缠着林铤问东问西让林铤甚是不耐烦时,一道声音伴随着叩门声自院子门外传来:“廷钰兄可在家中?故友来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