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那些土地呢?集中到了谁的手里?
皇上?不,皇上高高在上,他拥有天下,却并不真正“拥有”每一寸土地。
士大夫?官员?贵族?他们才是真正的“地主”。
他们或承袭祖上田产,或通过科举入仕后兼并土地,或利用权势巧取豪夺,或放高利贷迫使农民典当田地。他们穿着绫罗绸缎,住着深宅大院,餐餐有肉,仆从成群,而他们财富的根基,正是那千千万万农民手中失去的一块块田地。
还有那些有知识的人——读书人、商人、乡绅,他们或明或暗,或直接或间接,也参与到了这场无声的掠夺之中。他们知道土地的重要,也知道农民对土地的感情,但他们更知道,土地意味着财富,意味着权力,意味着地位。
于是,历朝历代,只要和平的越久,土地兼并就越厉害,而且愈演愈烈。
牛野是慢慢懂得,不外卷,就内卷!
西方列强向外扩张,用殖民地,用股票来圈住大量资本,不断对外扩张。
而大清,在疯狂内卷,资本没有出路,那怎么办?买地!不断的买地,直到买到国家崩溃,万民起义,再次洗牌为止!
每一次改朝换代之初,新皇登基,天下初定,国家手里有兵权。这时往往都会施行一些“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劝课农桑”的政策,鼓励农民回归土地,甚至会武力“均田”“限田”,抑制豪强,杀个滚滚人头,强制把土地分给农民,让耕者有其田。
老百姓若是没了地,接下来就是造反,这是所有统治者都心知肚明的事。
历史上,一次次的农民起义,无论是陈胜吴广,还是黄巢、李自成、洪秀全,喊出的口号里,总少不了一句——“均田地!”或“有田同耕,有饭同食!”
因为老百姓心里最朴素的愿望,就是能有块自己的地,能种上粮食,养活一家老小,不再受饿挨冻,不再看人脸色。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可偏偏,这最朴素的愿望,却历朝历代都无法真正实现。
为什么?
因为利益牵扯太多,太深,太复杂。
你若真要“平均地权”,要动那些权贵、地主、官僚手里的土地,那他们能答应吗?他们背后,是一张盘根错节、牢不可破的利益网——有官府撑腰,有军队保护,有律法偏袒,有舆论控制。
你若动了他们的地,就等于动了他们的命根子,动了他们的财富来源,动了他们的权力根基。
谁动,谁死。
哪怕你是皇上,也一样!
那些开国皇帝,或许还能凭借雷霆手段,强力推行均田、限田之策,可不过几十年,甚至十几年,随着天下承平日久,朝政松弛,权贵复起,土地兼并的浪潮便再度袭来,势不可挡。
到了王朝中后期,土地高度集中,贫富极度悬殊,“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成了常态。大多数农民失去了土地,也就失去了生存的根基,他们忍无可忍,揭竿而起,王朝便也走到了尽头。
于是,历史再一次循环。
新朝建立,旧戏重演。
土地,是百姓的命;可也是统治者的棋。
在这盘棋里,最苦的永远是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老百姓。他们最渴望的,不过是一块能养家糊口的土地;可他们最难得到的,恰恰也是这块土地。
中国人啊,祖祖辈辈种地,可土地却离他们越来越远。
这,或许才是历朝历代真正的隐患,也是最深的悲哀。
地之殇,亦是民之殇,国之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