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班的三支队伍不负众望,全部成功晋级。但随之而来的,是更加复杂和专业的挑战。
陈锋的“智能篮球训练辅助系统”在室外复杂光线下的识别准确率遇到了瓶颈;顾言的“城市交通流预测模型”需要接入更大规模的真实数据进行验证和调优,但这涉及数据隐私和权限问题;苏晚晴的“青少年隐私认知调查研究”则面临着问卷设计科学性、样本代表性和数据分析深度的考验。
三个小组的组长不约而同地再次找到了他们的“资源协调者”林小一。
这一次,林小一没有提供具体的解决方案。他将三人召集到一起,开了一个简短的“诸葛亮会”。
“你们遇到的问题,本质上都是科研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坎’。”林小一看着他们,“陈锋,你的问题是环境变量干扰,这在任何计算机视觉应用中都会遇到,想想‘天工’是怎么解决手势识别在复杂背景下问题的?核心是算法鲁棒性和数据增强。”
“顾言,你的问题是数据获取和伦理,这是所有大数据研究者的难题。除了寻求官方开放数据,是否可以尝试与大学实验室合作?或者利用模拟数据生成技术?”
小主,
“苏晚晴,你的问题是研究方法的严谨性。社科研究,问卷设计是门大学问,变量控制、信效度检验……我建议你去请教一下学校的心理老师或者社科院的教授。”
他依然是引导,而非给予。他提供的不是鱼,而是渔场的地图和几种可能的捕鱼方法。
陈锋若有所思地回去了,带着团队成员开始疯狂查阅计算机视觉的论文,尝试各种图像预处理和模型正则化方法。顾言通过林小一提供的一个联系方式,真的联系上了本市一所大学交通学院的副教授,对方对他的课题很感兴趣,同意在数据上提供有限度的指导。苏晚晴则抱着几本厚厚的社科研究方法论着作,和组员们逐字逐句地推敲问卷的每一个选项。
看着同学们在挫折中摸索、在困境中成长,林小一心中有种奇特的满足感。这比他亲自下场帮他们搞定一切,更有意义。
然而,平静的校园生活之下,一股针对林小一个人的潜流,也在悄然涌动。
几次阶段性的年级测验,林小一因为频繁的公司事务和近期倾注大量精力在“基石计划”上,成绩出现了小幅波动,虽然依旧保持在优秀线以上,但不再像以前那样一骑绝尘、遥遥领先。
一些微妙的议论开始在某些角落滋生。
“看来天才也得花时间学习啊。”
“听说他公司最近在国际上吃了瘪,是不是受影响了?”
“本来就不是一个世界的人,硬要挤在我们这里,何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