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王老师的开导

王伯年老师那番关于“大河”与“水滴”的比喻,像一颗投入我心湖的石子,虽然未能立刻平息所有的波澜,却激荡起一圈圈深沉的思考。

我不再把自己完全封闭在挫败和幻灭的情绪里。我开始尝试用王老师提供的视角,重新审视自己,审视这份工作,审视我所处的这个庞大而复杂的体系。

几天后的一个傍晚,我主动敲响了王老师办公室的门。他还没下班,正戴着老花镜,在台灯下翻阅一本厚厚的县志,手边放着一杯浓茶,烟气袅袅。

“王老师,打扰您了。”我有些拘谨地站在门口。

王老师抬起头,从镜片上方看了我一眼,脸上露出温和的笑容:“是致远啊,进来坐。正好,我这儿有点好茶叶,一起尝尝。”

他起身,从柜子里取出一个干净的茶杯,捏了一小撮茶叶放进去,提起暖水瓶熟练地冲上开水。翠绿的茶叶在杯中翻滚舒展,一股清冽的茶香弥漫开来。

我接过茶杯,道了谢,在他对面的椅子上坐下。办公室很安静,只有窗外偶尔传来的归鸟啼鸣和翻动书页的沙沙声。

“心里还是没完全过去那个坎儿?”王老师抿了一口茶,开门见山地问道,目光睿智而平和。

我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比前几天好多了。只是……还是有些迷茫。王老师,您说的‘智慧’,究竟是什么样的?难道就是要学会圆滑,学会妥协,甚至……学会视而不见吗?”这是我内心深处最大的困惑。

王老师没有直接回答,他放下茶杯,手指轻轻敲着那本厚重的县志,反问道:“致远,你知道我为什么喜欢看这些地方志吗?”

我摇了摇头。

“这里面记录的,不是一个地方冠冕堂皇的历史,而是几百上千年下来,这片土地上真实发生过的灾荒、战乱、吏治、民生……有辉煌,更有苦难;有清官,更有贪吏。”他的目光变得悠远,“你看得多了,就会明白,我们今天遇到的很多问题,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相似情境的又一次浮现。太阳底下无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