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王老师的开导

他顿了顿,看向我:“你说妥协、圆滑,甚至视而不见。那我问你,历史上那些真正为民请命、敢于直言的清官直臣,比如海瑞,比如包拯,他们最终的结局如何?他们改变当时的官场生态了吗?”

我愣了一下。海瑞一生刚直不阿,却屡遭排挤,最终郁郁而终;包拯虽有“青天”之名,但其能铲除的腐败,相对于整个庞大的官僚体系,恐怕也是九牛一毛。

“他们的精神可嘉,但方式……或许并非最优。”王老师缓缓说道,“很多时候,过于刚直,容易折断,不仅于事无补,反而可能让后来者望而却步。我们要学的,不是他们的‘直’,而是他们那份‘为民’的初心。但要实现这份初心,需要的是‘韧’,是‘巧’,是‘迂回’的智慧。”

他拿起一支铅笔,在稿纸上随手画了一条波浪线:“你看,水为什么能穿石?不是靠硬碰硬,而是因为它懂得迂回,懂得持续的、柔韧的冲击。真正的智慧,不是放弃原则,而是找到更能保全自己、更能有效达成目标的方法。”

“比如你那份报告,”王老师话锋一转,切中了我的要害,“你反映农民负担重,这个出发点绝对是好的,是值得我们政策研究工作者关注的。但你的方式,就像拿着大锤去砸门,动静太大,容易把里面的人吓到,反而把门关得更紧。”

“那……应该怎么做?”我急切地问道。

“你可以把它拆解开来。”王老师用手指点了点桌面,“那些最尖锐、最敏感的案例,比如牵牛冲突、孩子辍学,暂时放一放。你可以先从一些相对温和、但同样能说明问题的数据入手,比如农民人均负担占收入的比例变化,比如不同地区税费项目的比较分析。你可以把这些数据,融入到一些关于‘完善农村税费制度’、‘促进农民增收’等符合当前政策导向的综合性报告中去,作为论据的一部分,不显山不露水地提出来。”

他看着我,眼神深邃:“这样,你的声音虽然微弱,但至少能发出来,能进入决策者的视野。或许一时半会儿看不到效果,但就像往水里投下一颗小石子,涟漪会慢慢扩散。当类似的、来自不同渠道的声音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可能引起重视,推动改变。这比你那一篇孤零零的、充满‘火药味’的报告,效果可能要好得多,也安全得多。”

我听着,心里仿佛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是啊,为什么非要追求一击必中、石破天惊呢?为什么不能像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当然,这需要耐心,需要你对政策更深入的把握,也需要你在机关里更好地立足。”王老师语重心长地说,“只有你自己站得更稳,走得更远,你的声音才会被更多人听到,你才有可能在未来的某一天,真正有能力去解决那些你今天看到的、让你痛心疾首的问题。”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