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六楼的冰镇可乐

周建斌帮他把箱子搬上校车时,突然挠了挠头,有点不好意思地说:“我儿子周磊也报了警校的成人自考,说看你当警察这么光荣,他也想跟你学,以后当个体面的、能帮人的警察。” 他的手指在李想的书包上划了划,那里别着枚新的警徽挂件,是用他送的那本《刑侦案例汇编》的书脊木料做的,小巧又精致,上面刻着 “警” 字。

“周师傅,这钱您一定收下!” 李想突然把那个红包又塞进周建斌手里,这次紧紧按住了他的手腕,眼神格外认真,“这不是送礼,是我预支的‘破案奖金’!等我将来立了功,拿到真正的奖金,再请您喝冰镇可乐,喝最好的那种!” 校车的喇叭响了,催促学生上车,他转身跑上车时,校服后背用马克笔写的 “未来警官” 四个字,在阳光下闪得耀眼,像个滚烫的承诺。

周建斌站在原地,捏着手里的红包,看着校车渐渐远去,突然觉得眼眶发热 —— 他知道,这不是普通的红包,是两代人对 “善良”“正义” 的传承,是比警徽更珍贵的东西。

第五节:阳台上的守望

四年后的毕业典礼上,李想的警服笔挺得没有一丝褶皱,肩章在阳光下泛着庄严的光。他作为优秀毕业生代表发言时,突然指着台下的周建斌笑了,声音透过麦克风传遍整个礼堂:“我收到的第一份‘警礼’,不是什么贵重的东西,是一位快递师傅送的《刑侦案例汇编》,扉页上写着‘愿你永远记得帮人的热乎劲’,这句话,我记了四年,也会记一辈子。”

台下的周建斌眼眶突然热了,眼泪差点掉下来。他的三轮车早就换成了电动厢式货车,车身上印着 “诚信快递,温暖送达” 八个字,副驾上总放着两罐冰镇可乐,遇见爬楼送件的同行或者需要帮忙的人,就递过去一罐。儿子周磊坐在他旁边,穿着崭新的辅警制服,正用手机激动地拍着台上的李想,说 “以后一定要跟李哥当同事,一起保护老百姓”。

李想走下台时,第一时间走到周建斌面前,敬了个标准的警礼:“周师傅,谢谢您当年的书,还有那枚肩章,我一直带在身边。” 他从口袋里掏出个小盒子,里面是枚崭新的警徽,“这是我用第一个月工资买的,送给您,也送给周磊哥,希望我们都能记住初心,做个帮人的好警察。”

李明远的手机里存着一张照片,是李想第一天穿警服回家时拍的。照片里,李想站在六楼的阳台上,周建斌的货车刚好停在楼下,两人隔着六层楼的距离,同时敬了个礼 —— 李想的警礼标准又庄严,周建斌的礼虽然不标准,却格外真诚。阳光把他们的影子拉得老长,像两根并肩而立的旗杆,笔直又坚定。

入职后的第一个周末,李想回了趟家。刚到小区门口,就看见周建斌的货车停在路边,几个快递员围在车旁,周建斌正给他们分冰镇可乐。看见李想,周建斌笑着递过来一罐:“尝尝,还是当年那个牌子,冰得很!”

小主,

李想接过可乐,刚拧开瓶盖,就听见有人喊 “抓小偷”—— 一个穿黑衣服的男人手里攥着个女士包,从旁边的超市冲出来,正好往他们这边跑。李想反应极快,扔下可乐就追了上去,三两步就把小偷按在地上,手铐 “咔嚓” 一声戴上时,周围响起了掌声。

被偷的女士正是三楼的张奶奶,她拉着李想的手,激动得说不出话:“想儿,你真是好样的!没白当警察!” 周建斌走过来,递给他一张纸巾:“擦汗,你刚才追小偷的时候,跟当年帮我扶车一样,还是那么冲!”

李想擦汗时,突然看见周建斌的货车副驾上,放着那本《刑侦案例汇编》,扉页的字虽然有些褪色,却依旧清晰。他突然明白,那些六楼的冰镇可乐、来回推让的红包、代代相传的肩章,早就把 “帮人” 两个字,酿成了比警徽更亮的光。

傍晚,李想站在六楼的阳台上,看着周建斌的货车渐渐远去,车身上的 “诚信快递,温暖送达” 八个字在夕阳下闪着光。他想起小时候说的那句童言无忌:“警察就是帮人的人,就像周师傅帮我们送快递、捎垃圾一样。” 现在才知道,这份 “帮人的热乎劲”,会像冰镇可乐里的气泡一样,永远带着劲儿,永远甜滋滋的,在寻常巷陌里,在平凡日子中,生生不息地传递着,温暖着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

风一吹,阳台上的警徽挂件撞在栏杆上,发出 “叮叮” 的响,像在回应楼下货车的喇叭声 —— 还是那熟悉的两短一长,像在说 “平安无事,一切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