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路口的胡辣汤香

李建国看着对面的赵刚蹲在台阶上抽烟,烟蒂在地上堆了一小堆,脸色阴沉得像要下雨。他突然让小李盛了一碗刚熬好的胡辣汤,亲自端了过去。“尝尝我的,” 他的声音在风里有点涩,“咱做吃的,骗得了别人,骗不了自己的良心。汤里的料好不好,喝一口就知道。”

赵刚抬头看了他一眼,接过碗,抿了一口。辛辣味在舌尖散开,带着牛骨的鲜味,还有一丝淡淡的酱香。他的眼睛红了,低声说了句:“谢谢。”

第三节:秘方的较量

没过多久,“王记” 的牛肉胡辣汤突然在抖音上火了。王老板的女儿穿着旗袍,举着手机在店里直播,镜头里的牛骨堆得像座小山,熬汤的砂锅冒着滚滚热气,标题写着 “7 块钱喝出满碗肉,保定最实在的胡辣汤,不好喝不要钱!” 点赞量一夜之间破了万,年轻人抱着手机来打卡,把西头的人行道堵得水泄不通,连附近小区的老人都来凑热闹,说 “要看看这网红胡辣汤到底啥样”。

“爸!咱也拍抖音吧!” 小李拿着手机,在李建国面前比划,“我看人家都拍熬汤的过程,说这叫‘透明厨房’,让顾客看着放心。” 他指着 “王记” 门口排到马路牙子的长队,急得直转圈:“再不想办法,咱的老主顾都要被他们抢光了!”

李建国的手指在灶台的裂缝里抠着煤渣,那道裂缝是他刚开张时,不小心把铁锅砸在灶台上弄出来的,后来用水泥补过,却还是留下了痕迹。他想起周口的老师傅说过的话:“胡辣汤的魂在汤里,不在镜头里。汤熬得好,不用吹,老主顾自然会来。” 可看着自家冷清的店面,他还是点了头:“拍可以,但不能瞎吹,咱汤里有啥就拍啥,不搞那些花里胡哨的。”

小李的第一条视频,拍的是李建国凌晨三点起床熬汤的样子。晨光还没透进来,厨房里只有煤炉的火光,李建国佝偻着背,往砂锅里加牛骨、放香料,动作熟练得像在跳一支老派的舞。视频没加滤镜,没配花哨的音乐,只有熬汤的咕嘟声和李建国的喘气声,配文写着 “5 块钱的胡辣汤,熬了半辈子的手艺,都是实在料”。没成想,这条朴实的视频反而火了,评论区里有人说 “看老爷子的手法就知道是正经手艺,不是网红店能比的”,还有人认出来 “这是周口老李家的传人!我小时候在河南喝过他家的汤,味道一模一样!”

北头的张敏也没闲着。她在店里隔出了一块小空间,摆上了绘本、积木和小桌子,推出了 “亲子套餐”:一大碗胡辣汤加两个迷你肉包,只要 15 块钱,还送孩子一个小玩具。年轻妈妈们牵着娃进来,再也不用怕孩子哭闹,都说 “在这儿吃饭省心,孩子能自己玩,我还能跟其他妈妈聊聊天”。慢慢的,“张记” 的亲子区成了妈妈们的 “秘密基地”,有人甚至把早餐约会改成了 “张记家长会”,一边喝汤一边交流育儿经。

四家店的竞争渐渐变了味,不再是你死我活的抢生意,反而成了各展所长的 “比美”。“李记” 的老主顾带着新客来,拍着胸脯说 “这汤有老家的味,喝一口就想家”;“王记” 的退休老人耐心教年轻人怎么品汤,说 “先抿一口,让辣味在舌尖打个转,再咽下去,才能尝出牛骨的鲜”;“张记” 的妈妈们互相推荐辅食食谱,汤碗旁边堆着尿不湿和奶粉罐,热闹得像个托儿所;就连 “赵记” 也改了配方,赵刚的媳妇从河南老家赶来,带来了真正的胡辣汤秘方,虽然还是 4 块 9 一碗,汤里却多了把晒干的黄花菜,鲜味足了不少,学生们又慢慢回来了。

卖驴肉火烧的陈婶每天都在路口转,算过四家店的日均收入,居然都比上个月涨了不少。她笑着对李建国说:“这就叫各有各的道,你有你的老味道,他有他的实在肉,谁也饿不着谁。竞争不是把别人挤走,是把自己的日子过好!”

第四节:雪天的暖意

腊月的暴雪来得猝不及防,一夜之间,整个路口被盖得白茫茫一片,连招牌上的字都快看不清了。“李记” 的煤炉突然坏了,火苗怎么也烧不旺,李建国蹲在地上修了半宿,手指冻得像胡萝卜,通红通红的,连弯都弯不了。天亮时,他看着冷透的汤锅,锅里的胡辣汤结了层薄冰,突然蹲在雪地里哭了 —— 这是他来保定的第三年,每天起早贪黑,就为了守住这碗汤,可现在连煤炉都跟他作对,他第一次觉得,撑不下去了。

小主,

“老李!开门!借你的锅用用!” 王老板的声音在雪雾里响起来,带着点喘气声。李建国抬头一看,王老板抱着一个巨大的砂锅,里面的牛骨汤还在咕嘟冒泡,热气把他的眼镜都熏白了。“我那今天人少,分你一半汤底!先把汤熬上,别让老主顾跑空了!”

张敏也踩着厚厚的积雪过来了,手里捧着个保温桶,围巾上落满了雪花,像围着一圈。“老李,我这有刚蒸好的菜包,还是热的,你先卖着,汤好了再搭着卖。” 她掏出手机,拨了个电话,“我让我家老张去给你买新煤炉,他认识五金店的人,很快就能送来。”

没过多久,赵刚的媳妇推着三轮车也来了,车斗里堆着劈好的柴火,都是最耐烧的松木。“赵刚说这木头火力大,你先用着,不够了再去我家拉。” 她的手冻得通红,却把最粗的几根柴火往李建国怀里塞,“咱都是外乡人,在这儿讨生活不容易,得互相帮衬着走。以前赵刚不懂事,跟你抢生意,你别往心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