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敬言的目光落在孙子手里的玩具听诊器上,那是他上个月给小家伙买的,现在小家伙正学着他的样子,踮着脚 “给爷爷看病”。“你妈在世时,总说‘等孩子大了,我就跟你去公园打太极,看看桃花’。” 他的声音有些发涩,“现在我一个人去公园,就当替她也看了。桃花开得旺的时候,我还会拍两张照片,存在手机里,想她了就翻出来看看,跟她说‘今年的花比去年还好看’。” 他顿了顿,伸手摸了摸孙子的头,小家伙的头发软软的,像极了陈曦小时候,“再说,我这也不是真的一个人。你妈在这儿呢,在我炒的红烧肉里,在我打的太极里,在我给病人看病的耐心里 —— 她从来没走。”
孙子似懂非懂地举着玩具听诊器,贴在陈敬言胸口:“爷爷,奶奶在你心里跳吗?”
陈敬言的眼泪差点掉下来,他握着孙子的小手,轻声说:“跳,一直跳。”
那天晚上,陈曦没走,陪着他一起吃了晚饭。餐桌上摆着陈敬言做的红烧肉、清炒时蔬,还有一碗周慧敏生前最爱喝的玉米粥。陈曦喝着粥,突然说:“爸,这粥的味道,跟我妈做的一模一样。”
陈敬言笑了:“你妈以前总说,玉米要提前泡两小时,煮的时候要顺时针搅,才够糯。我记着呢。”
原来,那些他以为自己没在意的细节,早就跟着周慧敏的爱,刻进了他的骨子里。
第五节:独居的处方
陈敬言的退休生活,渐渐活出了属于自己的节奏。每周二、四上午,他会去社区门诊坐诊,跟来看病的老街坊聊聊天,听他们说家里的琐事,像以前听周慧敏唠叨一样,耐心又温和。遇到记性不好的老人,他会把用药时间写在便利贴上,还画个小太阳,说 “看到太阳就吃药,准没错”。
周一、三、五的清晨,他会准时出现在公园的太极场,跟老队友们一起打太极。以前周慧敏总嫌他 “太极打得像广播体操”,现在他打得有模有样,还会纠正新队友的动作,嘴里念叨着 “腰要沉,手要柔,跟过日子一样,急不得”。
周末在家,他就研究菜谱。周慧敏的 “抱怨清单” 成了他的 “独家食谱”,看到 “嫌他做的鱼太腥”,他就学着用姜片、料酒腌鱼;看到 “嫌他煮的面条太硬”,他就把面条多煮两分钟。有时候做成功了,他会对着周慧敏的遗像说:“今天这鱼没腥味了,你要是在,肯定也爱吃。”
有天在公园打太极,陈敬言又遇见了刘阿姨。她穿着鲜艳的广场舞服,正跟着音乐跳得开心,气色比以前好了不少。看到陈敬言,她笑着走过来:“陈医生,好久不见,听说你现在成社区门诊的‘红人’了?”
“就是给老邻居搭把手。” 陈敬言收了太极剑,“你这广场舞跳得不错啊,看着比以前精神多了。”
刘阿姨爽朗地笑了:“以前总想着找个人搭伙,觉得一个人孤单,后来发现,跳跳舞、逛逛街、跟姐妹们聊聊天,比凑活过日子舒服多了。” 她顿了顿,看着陈敬言,“你说得对,舒服比啥都重要。”
陈敬言点点头,目光望向不远处的长椅。有位白发老人正独自坐着,手里捧着本旧书,嘴里轻轻念叨着什么,阳光洒在他身上,温暖又平和。他突然觉得,独居不是孤独,是给自己留一片安静的天地,能慢慢回忆,也能好好生活。
回到家,陈敬言给自己煮了碗阳春面。今天是他和周慧敏的结婚纪念日,他在面里放了两个荷包蛋,还加了点周慧敏爱吃的青菜。手机响了,是陈曦发来的视频,孙子举着一幅画,画里有两个老人,手牵着手在公园散步,旁边写着 “爷爷和奶奶”。
“爷爷,纪念日快乐!” 孙子的声音甜甜的,“妈妈说,要跟奶奶说,你把自己照顾得很好。”
挂了视频,陈敬言坐在沙发上,拿出周慧敏的 “抱怨清单”,在背面接着写:
“2024 年 6 月 10 日:今天在公园看到了刘阿姨,她跳广场舞很开心,我也替她高兴。2024 年 7 月 1 日:社区门诊来了个跟你一样爱唠叨的张奶奶,我听她讲了半小时家里的事,没觉得烦,反而想起以前听你唠叨的日子。2024 年 8 月 15 日:今天做了阳春面,放了两个荷包蛋,跟咱们结婚那天你做的一样,好吃。”
写完,他把清单折好,放回《内科学》的夹层里,旁边是那枚 1985 年的铜钥匙,还有周慧敏的素圈银戒。窗外的夕阳透过玻璃照进来,落在茶几上的药盒上,药盒里的硝酸甘油安安静静地躺着,像在守护着这间满是回忆的屋子。
陈敬言知道,他的独居,不是拒绝爱,而是把对周慧敏的爱,变成了好好生活的勇气;不是否定陪伴,而是明白,最好的陪伴,是生前彼此包容,死后彼此成全 —— 他好好活着,就是对周慧敏最好的怀念。
就像他给自己开的那张 “独居处方”:“每日一剂自由,辅以回忆若干,忌勉强凑合,宜心安理得。用法:晨起打太极,午后读医书,傍晚做顿饭,睡前与故人说说话,如此,便是余生好时光。”
这张处方,没有药名,没有剂量,却治好了他对 “孤单” 的恐惧,也让他明白,日子是过给自己的,只要心里装着爱,哪怕一个人,也能把生活过得热气腾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