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槐花和榆钱

目标:**榆钱儿**!

榆树发芽比槐树晚些,但此刻,那两棵榆树虬劲的枝干上,已经挂满了一串串嫩绿、扁圆、中间微微鼓起的小东西,边缘薄如蝉翼,层层叠叠地簇拥在一起,像一串串小巧玲珑的**铜钱**,在阳光下闪烁着翡翠般的光泽。许多结满榆钱儿的枝条,正好低垂下来,搭在了吴家前院那道低矮、斑驳的土坯院墙上。

“上墙头!”铁蛋招呼一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几个孩子跑到自家院墙下。那土墙不高,年久失修,墙面坑洼不平,正是攀爬的好地方。他们像壁虎一样,手脚并用,抠着墙缝和凸起的土块——墙根处钻出的几簇野草被踩得东倒西歪——三两下就爬了上去,稳稳地骑在了墙头上。墙头很窄,仅容一人侧坐,但孩子们毫不在意,反而觉得刺激。

坐在自家高高的墙头上,视野比平时开阔了些。伸手就能轻松触到那些从墙外探进来的、挂满榆钱儿的榆树枝。一串串嫩绿的“铜钱”近在咫尺,散发着一种淡淡的、类似青草的清新气息。

吴普同也爬上了墙头,小心翼翼地坐好。他伸手拽住一根低垂的榆树枝,轻轻一捋——

一大把嫩生生的榆钱儿就落入了掌心!手感微凉、滑腻,带着春天的湿润。他学着伙伴们的样子,迫不及待地塞了一把进嘴里。

口感与槐花截然不同。榆钱儿没什么甜味,反而带着一种独特的、淡淡的草木清香和微乎其微的涩味,嚼起来滑溜溜、水嫩嫩的,很爽口。虽然没有槐花那么甜香诱人,但在缺乏油水的春天,这来自院墙外、带着清新气息的嫩绿滋味,也别有一番风味。

孩子们骑在自家的墙头上,一边说笑打闹,一边像捋珍宝一样,把一串串榆钱儿捋下来,装进另一个小布兜。阳光暖暖地照在身上,微风拂过脸颊,带来前院槐花和墙外榆钱儿的混合香气。这一刻,骑在自家墙头的他们,仿佛暂时逃离了生活的重压,成了这方小小天地里无忧无虑的春日小主人。

**灶台边的母亲:巧手化春为食**

当吴普同和张二胖他们各自背着鼓鼓囊囊的小布兜,带着满身的花香草屑和一脸的兴奋跑进**后院**时,李秀云正在**灶房门口**择着一小把刚冒头的、瘦弱的**荠菜**(早春野菜,需要仔细寻找)。看到儿子带回来这么多鲜嫩的、来自前院槐树和院墙外榆树的槐花和榆钱儿,她疲惫的脸上终于露出一丝真心的笑容。这些大自然的馈赠,是春天给这个困顿家庭最直接的慰藉。

“娘,看!好多槐花!还有榆钱儿!”吴普同献宝似的把布兜递过去。

“好,好!同同真能干!”李秀云接过沉甸甸的布兜,摸了摸儿子的头。槐花的甜香和榆钱儿的清气瞬间充满了小小的灶房,冲淡了常年弥漫的柴烟和红薯味道。

制作开始了。李秀云系上围裙,开始施展她化平凡为美味的巧手。

1. **清洗:** 将槐花和榆钱儿分别倒进大盆里,用清凉的井水反复淘洗,洗去浮尘和可能藏着的小虫子。洁白的槐花在水中沉浮,像无数小小的玉盏;嫩绿的榆钱儿则如同漂浮的翡翠小舟。洗干净的槐花和榆钱儿沥干水分。

2. **槐花美食:**

* **槐花窝头:** 这是最顶饱的做法。李秀云拿出家里不多的玉米面(金贵,平时舍不得吃),掺上大量的红薯面(主要成分)和一点点白面(增加粘性)。将沥干的槐花拌入面中,加入适量的盐和一点点珍贵的香油(提香)。然后加入温水,和成一个软硬适中的杂粮面团。手上沾点水,抓起一团面,灵巧地团成圆锥形,底部用拇指旋出一个窝窝。这就是**窝头**。做好的槐花窝头整齐地码放在笼屉里,上锅蒸熟。蒸好的窝头呈现出一种诱人的黄绿色(玉米面和槐花的混合),掰开一看,里面镶嵌着点点洁白的槐花瓣,散发着独特的甜香和杂粮的朴实香气。

* **槐花包子:** 李秀云奢侈地用了点白面发面(为了口感)。馅料很简单:焯过水、挤干切碎的槐花,拌上一点点猪油渣(年前熬猪油剩下的)碎末,再加点盐调味。白胖的包子包好后上锅蒸。蒸熟后的包子,面皮暄软,咬一口,槐花独特的清甜混合着猪油渣的荤香,形成一种难以言喻的美妙滋味,是春天最奢侈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