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大葱育苗

李秀云和吴建军闻声立刻跑过来,蹲下身仔细看。果然!点点新绿破土而出,虽然纤细柔弱得仿佛一口气就能吹断,但那抹充满生机的绿色,却如同黑暗中的萤火,瞬间点亮了夫妻俩眼中久违的光芒!

“好!好!”吴建军连说了两个好字,粗糙的手指想碰又不敢碰那娇嫩的幼芽。

李秀云更是长长舒了一口气,脸上露出了这些天来第一个发自内心的、带着希望的笑容:“出来了就好,出来了就有盼头了!”

**萌绿渐长:希望与辛劳交织**

小葱苗出土后,生长速度加快了。每天都能看出新的变化。细弱的绿钩渐渐伸直,长成了纤细如发的绿色针叶。密密麻麻的幼苗挤在畦子里,远看像铺上了一层薄薄的绿绒毯。

呵护也进入了更精细的阶段。

* **间苗:** 幼苗太密,会争夺养分长不好。李秀云开始进行第一次间苗。她蹲在畦边,像绣花一样,小心翼翼地将那些过于瘦弱、拥挤在一起的幼苗拔掉,留下健壮、间距合适的。拔下来的小苗也不浪费,洗净切碎,可以拌在猪食里,或者焯水凉拌,又是一道时鲜的野菜。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 **追肥:** 为了让葱苗长得更壮实,需要补充养分。吴家买不起化肥,只能用最传统的办法。吴建军挑着粪桶,去自家猪圈旁积攒的农家肥坑里,舀出发酵好的、相对稀薄的粪水,兑上大量的清水,变成淡淡的“肥汤”。李秀云再用喷壶,极其小心地喷洒在葱苗根部周围的土壤上,避免沾到娇嫩的叶片引起“烧苗”。淡淡的粪水气味在院子里弥漫,但这气味在农家人闻来,是希望的味道。

* **除草:** 随着葱苗长大,畦里的杂草也开始冒头。李秀云和吴普同(小梅负责看家宝)就拿着小铲子或直接用手,蹲在畦边,一点一点地将杂草剔除。这是个极其考验耐心和眼力的活计,一蹲就是小半天,腰酸背痛。

吴普同对这项“工作”起初充满新奇,干得格外卖力。他学着母亲的样子,屏息凝神,用指甲小心翼翼地抠掉葱苗缝隙里刚冒头的荠菜、灰灰菜等杂草,生怕伤到旁边细细的葱苗。阳光暖融融地照在背上,泥土的腥气和葱苗特有的、带着辛辣感的清香混合在一起。看着自己亲手保护下的一畦葱苗越来越绿,越来越精神,他心里也充满了小小的成就感,仿佛自己也参与了一项了不起的“壮苗工程”。

然而,孩子毕竟是孩子。有一次,他蹲得时间长了,腿麻了,想起身活动一下,结果脚下一滑,一个趔趄,差点一脚踩进葱畦里!幸亏旁边的李秀云眼疾手快,一把拉住了他。

“我的小祖宗!看着点!”李秀云吓得脸都白了,心有余悸地看着那片差点遭殃的葱苗。

吴普同也吓得不轻,看着母亲后怕的眼神,再看看那一片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如同绿色琴弦般的葱苗,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这一片小小的绿色,承载着父母多少沉重的期望和辛劳。他再也不敢大意,干活时更加专注小心。

**等待移栽:泥泞中的守望**

日子在精心的照料和默默的期盼中一天天过去。窗根下的那畦葱苗,沐浴着春光,吮吸着清粪水(农家肥兑水),在吴家人日复一日的守望中,悄然变化着。

纤细的针叶渐渐变得宽厚了些,颜色也从嫩绿转为深绿,茎秆也显得硬挺了些,虽然依旧纤细,但已初具“葱”的模样。远远望去,像一片缩小版的、生机勃勃的竹林。微风拂过,细密的葱叶轻轻摇曳,发出沙沙的轻响,仿佛在低语。

吴建军每天下地前、收工后,都要在葱畦边站一会儿,蹲下身,用手指轻轻拨弄一下葱叶,感受着它的韧度,估算着长势。他那张被生活刻满风霜的脸上,此刻会流露出一种近乎虔诚的专注和期待。李秀云更是把这畦葱苗当成了眼珠子,浇水、看护、拔草,一丝不苟。连吴普同和小梅也习惯了每天去“检阅”他们的葱苗部队,看着它们一点点长高,心里也跟着滋长着一份小小的、与家庭命运相连的喜悦。

然而,希望的嫩芽生长在现实的泥泞之上。精心照料葱苗的同时,吴建军并未放松对债务的警惕。每当夜深人静,孩子们都睡了,他会在油灯下再次拿出那些催款单和利息单,一遍遍地看着,手指无意识地敲打着炕沿。葱苗的长势给了他希望,但这希望还很渺小、很脆弱。移栽后的成活率、夏天的旱涝、秋天的价格……无数未知的风险像乌云一样悬在头顶。两亩地的棉花虽然种得少了,但剩下的棉花田依旧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去管理,不能有丝毫懈怠。生活的重担,并未因为这一畦新绿而减轻分毫。

四月的风,带着日渐暖融的气息,也带来了几场不大不小的春雨。雨水滋润了田野,也打湿了葱畦。覆盖的麦秸被雨水浸透,散发出潮湿的霉味。李秀云在雨停的间隙,赶紧掀开麦秸通风,又小心翼翼地清理掉畦边的积水,防止烂根。雨后的葱苗显得更加青翠欲滴,但也更显娇嫩。

吴普同趴在窗台上,看着母亲在泥泞的院子里忙碌的背影,又看看窗根下那片在雨后阳光下闪闪发亮的葱绿。他小小的心里,充满了复杂的情绪。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