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普同的眼睛一下子亮了!他像发现了新大陆,赶紧凑过去。摊子上小人书真不少!除了打仗的,还有讲神话的、讲古代故事的。他仔细地翻找着,终于在旧书堆里找到了一本封面有点破损、卷了边的《铁道游击队》!虽然旧,但里面的画页看起来还算完整。
“大爷,看这本!”吴普同把攥得汗津津的一分钱硬币递过去。
老头抬了抬眼皮,接过钱,随意地挥挥手:“看吧,别弄坏了啊,坐那边小马扎上看。”
吴普同如获至宝,赶紧拿起书,坐到摊子旁边那个三条腿的小马扎上(第四条腿用砖头垫着),迫不及待地翻开。
虽然书页有些发黄卷边,但黑白的画面依旧充满了魔力。刘洪、李正、王强……那些英雄人物在纸页上鲜活起来。他看得如痴如醉,完全忘记了时间。直到老头催促“小子,天快黑了,该收摊了!”,他才恋恋不舍地合上书,感觉像从一场精彩的梦里被硬生生拽了出来。
有了这五分钱“巨款”,吴普同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放学后,他不再直接回家,而是绕路去镇上的旧书摊。花一分钱,就能在三条腿的马扎上,沉浸在方寸江湖里半个多小时。他看完了心心念念的《铁道游击队》,又看了半本《小兵张嘎》,还看了几页没头没尾的《水浒传》……
他也更积极地收集一切能换钱的东西,废弃的牙膏皮(锡皮的,供销社也收)、偶尔捡到的废铜烂铁(很少见)。他甚至壮着胆子,在放学路上,钻进路边的刺槐林里,寻找一种叫“刺猬皮”(学名蒺藜)的带刺野果的干壳,听说那也是一种药材。
他还学会了“资源共享”。他用自己捡到的几个漂亮玻璃弹珠,换来了铁蛋那本掉了好几页的《西游记》看两天;用帮英子抄了一课生字,换来了她手里那本《三毛流浪记》看一个课间。孩子们之间的小人书,就在这种以物易物、互相传阅的朴素方式中流动着。
课间十分钟成了最宝贵的时光。吴普同要么埋头在自己好不容易借来的小人书里,要么挤在别人身边,伸长脖子“蹭”看几页精彩画面。有时候几个人围着一本热门书,你争我抢,吵吵嚷嚷:
“该我了该我了!上一页你看了那么久!”
“别抢别抢!撕坏了赔不起!”
“快翻页啊!看看孙悟空打赢了没?”
孙老师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上课铃响能收起来,不耽误听课,他也乐得孩子们安静一会儿。只是偶尔看到他们模仿书里的人物比划拳脚,才用教鞭敲敲桌子,呵斥一声:“坐好!想比武下课到操场去!”
小人书的方寸江湖,成了吴普同贫瘠童年里最富饶的精神绿洲。在那些黑白的线条和简短的字句里,他跟着英雄们行侠仗义,浪迹天涯,暂时忘记了家中为那五亩西瓜地背负的沉重压力,忘记了期末成绩单带来的失落。这小小的、油墨香的天地,以其独有的魔力,在这个春寒料峭的季节,为他构筑了一个比西里村广阔得多、也精彩得多的世界。这个世界的门槛,是他用捡来的知了壳、用帮人写作业、用一颗颗玻璃弹珠,一点一点、笨拙而执着地叩开的。那五分钱买来的短暂阅读时光,和伙伴间传递的书页,成了他1987年春天最珍贵、最闪亮的记忆碎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