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备考季的硝烟

晚上在自习室,吴普同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马雪艳面前摊开着英语试卷,手指着阅读文章,嘴唇无声地翕动着,遇到不认识的单词就立刻拿起旁边的词典查阅,然后在单词本上郑重地记下来。做听力练习时,她会戴上耳机,神情专注,偶尔会因为没听清关键信息而懊恼地跺一下脚。

“这套题的阅读理解好难啊,”一次,她摘下耳机,疲惫地揉了揉太阳穴,声音里带着挫败感,“感觉单词都认识,放在一起就不知道在说什么了。”

吴普同的英语也只是刚过线的水平,他无法在解题技巧上给她太多指导,只能给予精神上的支持和最基础的帮助。他会把她标记出来的长难句拿过来,尝试用自己学过的那点语法知识帮她分析结构。

“你看,这个句子的主干在这里,后面这一大串都是修饰成分……”他的讲解或许不够专业,但那份耐心和陪伴,本身就是一种力量。

“普同,要是这次再不过怎么办?”有时,在巨大的压力下,马雪艳会流露出脆弱的一面,眼神里充满了不确定和惶恐。

“不会的,”吴普同总是这样安慰她,语气坚定,“你这次比上次准备充分多了,单词量也上去了,真题也做了这么多套。只要正常发挥,肯定能过。”他顿了顿,补充道,“退一万步讲,就算……万一,也还有机会,别给自己太大压力。”

他的话像是一颗定心丸,让马雪艳慌乱的心绪稍稍安稳。她知道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在这样的双重压力下,属于他们自己的专业课期末考试复习,更像是一场必须兼顾的、艰苦的阵地战。吴普同的《家畜生理学》、《动物营养学》需要大量的记忆和理解;马雪艳的《食品化学》、《微生物学》也同样不轻松。他们不得不将时间像挤海绵一样进行精确分割。

通常,上午和晚上前半夜的时间,他们会留给各自的专业课程复习。两人并排坐在好不容易抢占到的自习室座位上,各自埋头于不同的书本世界,只有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和偶尔翻书的哗啦声。偶尔遇到难题,会极低声地交流一两句,或者递过一张写满演算过程的纸条。

而下午下课后的时间,或者晚上学习效率稍低的时段,则更多地分配给计算机上机练习或者英语备考。他们成了机房和语音室的常客,在代码和英文字母的海洋里艰难跋涉。

玩的心思?早已被压缩到了几乎不存在的地步。就连吃饭时的聊天内容,也大多围绕着“今天那个程序bug找到原因了吗?”“这篇阅读理解你错了几个?”“生理学那个循环系统图你背下来没有?”这样的话题展开。他们的约会地点,从动物园、总督署,彻底变成了自习室、机房和图书馆。他们的浪漫,是互相占座时多带的一杯热水,是疲惫时一个鼓励的眼神,是攻克一道难题后相视一笑的默契。

吴普同看着马雪艳日渐消瘦的脸颊和眼下淡淡的黑眼圈,心疼之余,也更加鞭策自己不能松懈。他清楚地知道,这个备考季,对他们两人而言,都是一场硬仗。他不仅要打赢自己的战役,还要尽可能地成为她可靠的支撑。硝烟已经弥漫,唯有握紧手中的笔,和身边人的手,一步一步,扎实地向前走。距离期末考试和等级考试还有一个多月,这场漫长的煎熬,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