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5章 东坡新政

“北宋士大夫治理智慧溯源工程”的量子锚点突破了宋仁宗至宋哲宗时期的时空乱流。

作为穿越者,我将本次任务目标锁定在苏轼知定州期间——这位“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文人,在晚年被贬谪至边境重镇定州时,竟以文官之身推行军事整肃与社区安防革新,其“文武相济”的治理实践,至今仍是地方治理研究的重要课题。

当控制台加载“苏轼·元佑八年(公元1093年)定州任”参数,屏幕弹出“锚点校准完成,目标坐标:北宋元佑八年冬,定州城军营校场”时,我攥紧腕间伪装成银镯的量子仪,任由淡蓝色的量子波将我卷入时空裂隙。

失重感消散的瞬间,凛冽的北风裹挟着枯草碎屑扑面而来。脚下是夯实的黄土校场,地面坑洼不平,散落着锈蚀的箭镞与断裂的枪杆。远处传来稀疏的甲胄碰撞声,却不见整齐的操练队列——十几名士兵斜靠在营墙根下,有的敞着衣袍晒着太阳,有的聚在一处赌钱,还有人拿着破损的兵器随意挥舞,一副军纪涣散的景象。

“你是何人?为何穿着这般古怪的衣物?”

粗哑的喝问自身后响起,我转身见一位身着褪色青布军装、腰佩生锈环首刀的士兵,脸上沾着油污,眼神警惕地盯着我腕间的量子仪。量子仪瞬间加载数据——此人是定州军营的什长赵五,负责校场警戒,却因军校克扣军饷,时常与士兵一同消极怠工。

“晚辈青林,自江南吴地而来,听闻苏学士镇守定州,特来投奔,愿为边境防务略尽绵薄之力。”我模仿北宋士人的语气拱手行礼,刻意放缓语速,目光扫过散漫的士兵,“方才见将士们多在休憩,未见操练,莫非是军营近来暂无防务安排?”

赵五眼中的警惕稍减,却又添了几分愤懑,啐了口唾沫道:“操练?饭都快吃不饱了,哪有力气操练!军校们把军饷扣得只剩三成,过冬的棉衣还没发放,连兵器都快锈成废铁了——这样的军营,操练又有何用?”他话锋一转,上下打量我一番,“不过你既来投奔苏学士,便随我去见营正,由他带你去府衙见大人。”

跟着赵五穿过军营,沿途景象更令人心惊:士兵居住的营房屋顶漏着光,墙角结着白霜;伙房外的水缸冻着冰碴,灶台里没有半点火星;兵器库的门虚掩着,里面的长矛、弓箭大多破损,唯有角落里几副崭新的铠甲,一看便知是军校私藏之物。“这些军校,把朝廷拨下的军饷、物资全塞进了自己腰包,哪管我们士兵的死活!”赵五咬牙切齿,“前几日有个士兵冻得咳血,想找军校要件棉衣,反倒被打了一顿——若不是苏学士上个月刚到任,这定州军营早该散架了!”

不多时,我们抵达定州府衙。府衙正堂外的庭院里,一位身着绯色官袍、头戴展脚幞头的中年男子正手持图纸,与几位僚属低声交谈。他约莫五十出头,面容清瘦,下颌留着三缕长须,虽面带倦色,眼中却透着锐利与坚定——正是刚到任不足一月的苏轼。此时他正对着一张军营改造图纸,手指在“营房修缮”“兵器补给”的标注上反复摩挲,眉头微蹙。

“大人,此人叫青林,自江南而来,想投奔您麾下效力。”营正上前拱手禀报。

苏轼闻言抬头,目光落在我身上,带着几分审视,却无倨傲之意。他放下图纸,走上前拍了拍我的肩膀,掌心的薄茧带着书卷气与烟火气交织的触感:“江南多有贤才,你既来定州,便是有缘。只是如今定州军营积弊深重,民间安防也需整顿,你若真有才干,不妨说说,这军营乱象该如何整治?”

我心中一动,知道这是苏轼在考校我的见识。我指着远处军营的方向,沉声道:“晚辈方才途经军营,见营房破败、兵器锈蚀,士兵们士气低落——依晚辈之见,整治乱象需分三步:其一,核查军饷物资账目,严惩克扣贪污的军校,将被私吞的物资尽数追回;其二,修缮营房、补给兵器,让士兵们有安身之所、趁手之械;其三,制定严格的操练制度,赏罚分明,提振军心。”

苏轼眼中闪过一丝赞许,转头对身旁的通判笑道:“这位青林先生虽为江南人,却深谙治军之道,所言与我不谋而合。”他拉着我走到图纸前,指着“弓箭社”的标注,“我到任后发现,定州民间素有习武之风,早年曾有‘弓箭社’组织,百姓们农闲时练习弓箭,既能防身,又能协助军队防御。如今社火荒废,我想恢复这一组织,让民兵与正规军相互配合——你觉得此法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