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5章 东坡新政

“此法甚妙!”我立刻接话,“民兵熟悉本地地形,正规军训练有素,二者结合既能增强边境防御,又能让百姓参与防务,凝聚民心。只是恢复弓箭社需解决兵器补给与训练指导的问题,晚辈倒有个想法:可从追回的私藏兵器中挑选完好的弓箭,分发给弓箭社成员;再让军营中武艺精湛的士兵担任教头,农闲时指导训练——这样既不额外耗费朝廷物资,又能让士兵们通过教学提升自身技艺。”

小主,

苏轼闻言抚掌大笑:“青林先生此言,正合我意!明日我便下令核查军营账目,同时派人走访民间,筹备恢复弓箭社之事——你便留在我身边,协助处理这些事务吧。”

次日清晨,苏轼召集定州所有军校前往府衙议事。正堂之上,他端坐案前,神色严肃,案上摆放着从户部调取的军饷物资账目。“诸位,朝廷设军校之职,是让你们统领士兵、守卫边境,而非让你们中饱私囊、鱼肉下属!”苏轼拿起账目,声音洪亮,“经查,过去三年,定州军营被克扣的军饷达五千贯,私藏的棉衣、兵器不计其数——今日我便在此立下规矩:凡贪污军饷、私藏物资者,三日之内主动上缴,可从轻发落;若敢隐瞒,一经查实,定斩不饶!”

堂下的军校们脸色各异,有的面露慌乱,有的强作镇定。一位身材肥胖的校尉站出来,语气傲慢:“苏大人,我等在定州任职多年,边境防务全靠我们支撑,些许物资不过是辛苦费——大人初到任,怕是不知军中难处吧?”

“军中难处?”苏轼猛地拍案而起,目光如炬,“士兵们寒冬腊月没有棉衣,饿着肚子站岗,这才是军中难处!你私藏的三箱棉衣、两百贯军饷,也是‘辛苦费’?”他话音刚落,两名衙役便押着一个小厮上前——正是那校尉府上的管家,手中捧着的正是私藏的棉衣与账本。校尉见状,顿时面如死灰,“噗通”一声跪倒在地:“大人饶命!下官一时糊涂,愿将私藏物资尽数上缴!”

苏轼冷声道:“念你主动认罪,免去死罪,但需杖责三十,贬为普通士兵,戴罪立功——若再有犯,定不姑息!”随后,他又下令将三名拒不认罪、贪污数额巨大的军校打入大牢,待上报朝廷后再行处置。消息传回军营,士兵们无不欢呼雀跃,赵五更是拉着我的手激动道:“青林先生,您可不知道,苏大人这一下,可把我们心中的恶气全出了!以后我们总算能吃饱饭、穿暖衣,好好操练了!”

接下来的日子,我协助苏轼推进军营整顿与弓箭社恢复工作。白天,我们前往军营监督营房修缮——苏轼亲自查看每一间营房的屋顶、墙壁,要求工匠务必将漏风的缝隙堵严,将破损的门窗更换;他还亲自挑选兵器,将追回的完好兵器分发给士兵,又从朝廷申请了一批新的铠甲、弓箭,确保每个士兵都有趁手的装备。夜晚,我们则在府衙核对账目,将追回的军饷按足额发放给士兵,还额外申请了一笔经费,为士兵们添置过冬的被褥与炭火。

一日午后,苏轼带着我前往定州城郊的村落,走访民间筹备弓箭社。村里的老人们听闻是苏学士来访,纷纷围拢过来。一位白发老者握着苏轼的手,感慨道:“苏大人,早年弓箭社在时,我们农闲时练箭,遇着小股辽兵骚扰,也能自保。后来社火散了,辽兵便时常来劫掠,我们只能躲进山里——您若能恢复弓箭社,便是救了我们全村人的命啊!”

苏轼闻言,郑重点头:“老丈放心,我恢复弓箭社,不仅是为了防御辽兵,更是为了让百姓们能安居乐业。凡加入弓箭社者,朝廷会发放弓箭,还会派军营的士兵指导训练;若遇战事,弓箭社成员协助军队作战,战后还能获得赏赐——你们愿意加入吗?”

“愿意!”村民们齐声欢呼,不少青壮年当场报名。苏轼让人登记名册,又与我商议:“青林,明日便从军营挑选十名武艺精湛的士兵,让他们来村里担任教头,先教大家基本的握弓、搭箭之法——你觉得该选哪些士兵?”

“晚辈认为,应选那些出身民间、熟悉农事的士兵。”我思索道,“他们更懂村民的作息,教学时也能更好地沟通;而且这些士兵深知民间疾苦,定会用心指导,不会摆架子。”苏轼点头赞同,当即让人去军营挑选士兵。

不出半月,定州军营的面貌便焕然一新:营房修缮一新,墙壁刷上了白灰,屋顶铺上了新的茅草;士兵们穿着崭新的棉衣,手持锋利的兵器,每日在校场上操练,呐喊声震彻云霄;贪污的军校或被惩处或被罢免,新上任的军校皆由品行端正、武艺高强的士兵提拔而来,军营风气大为改观。而民间的弓箭社也蓬勃发展,定州城郊的十几个村落都成立了弓箭社,每日农闲时,村民们便聚集在晒谷场上,跟着军营的士兵练习弓箭,不少妇女、孩童也在一旁围观学习,连空气中都透着一股昂扬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