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 课桌藏秘语:旧物织剧情,真章破虚景

凌薇则根据晓棠阿姨的回忆,还原了“槐巷埋日记”的场景设计:“在槐树下挖个小土坑,铺着1996年的报纸(找报社档案馆借的),日记用磨破的牛皮本,封面写着‘给晓棠’,旁边摆着阿明的旧钢笔(按晓棠描述定制的)。”

她边画设计图边说,“拍摄时要撒点银杏叶,用自然光,别打太多灯光,像真的埋了二十多年的样子。”

就在道具筹备接近尾声时,星娱又搞了新动作——买通几个营销号,散布“川晴工作室盗用校友故事”的谣言,说“晓棠的故事是偷来的,没经过授权”。

可没等团队回应,晓棠阿姨就发了视频,手里拿着当年的日记和银杏标本:“我是自愿把故事分享给川晴的,他们尊重我的青春,没有瞎改编,不像星娱,连校园的样子都不知道,就敢拍校园剧。”

视频发出去后,谣言不攻自破。更意外的是,很多校友主动联系周曼,想把自己的青春故事分享给剧组——有当年偷偷在操场放烟花的,有和同桌一起攒钱买CD的,有毕业时在课桌上写“再见”的,这些故事后来都成了剧本里的“小彩蛋”,让《课桌里的秘密》多了层“集体青春记忆”的厚度。

拍摄前一天,团队去滨江高中布置实景教室。夏晚晴穿着旧校服,坐在晓棠阿姨当年的课桌前,翻着那本夹着明星贴纸的日记;

林野扛着相机,拍窗外飘进来的槐树叶落在课桌上的画面;凌薇在黑板上写1998年的期中考试卷(找老教师抄的原题);

陆哲则在教室角落弹起《同桌的你》的口琴版,旋律混着粉笔写字声,像真的回到了二十多年前的高中课堂。

岳川站在教室门口,看着眼前的场景,手里攥着晓棠阿姨送的银杏叶标本——叶片上的纹路,像在诉说着未完成的青春,也像在为明天的拍摄,写下最真实的序章。

周曼走过来,递给他一份拍摄日程表:“明天第一场拍‘女主发现日记’,晓棠阿姨也会来现场,想看看镜头里的‘自己’。”

林野调整好相机参数,对着岳川说:“明天我会用复古镜头,让画面带点泛黄的质感,像老照片一样,更贴90年代的感觉。”

凌薇则拿着粉笔,在黑板角落补画了个小太阳:“晓棠阿姨说当年她总在黑板角落画太阳,希望每天都是晴天,这个细节得加上。”

岳川点点头,目光落在课桌上的旧日记上——封皮的磨痕、纸页的褶皱、夹着的明星贴纸,每一处都是岁月的印记。

他知道,明天开机后,这些真实的旧物、真实的故事,会把那些从地球“搬”来的校园剧框架,酿成真正属于滨江槐巷的“青春味道”,让每个观众都能在镜头里,找到自己的高中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