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秘阁研定限田策

“公田来源,”荀彧指向他面前那张画满图表的白帛,“首重者,乃此次北伐后,北疆新附、可用于屯田的广袤土地!此地远离中原豪强势力范围,近乎白纸,可从容规划,施行最严格、最规范之‘假田’制度,作为样板!”

他手指移动:“其次,乃是各地抄没的官田、无主荒地。至于分授标准,彧以为,当以‘丁口’与‘劳力’结合。壮丁授田多,老弱授田少,但确保每户都能获得足以维系生存的基本田亩。租税,则采取固定比例,如‘十五税一’或‘十税一’,明确写入契约,严禁官吏额外加征。”

“至于防止官吏舞弊,”荀彧的目光变得锐利,“需建立独立的监察与复核机制。或可由即将展开行动的‘御史暗行’兼而察之,或另设田曹巡吏,定期核查授田情况,并允许受田民户直接越级上诉!同时,所有授田信息,必须造册登记,一式多份,分别存于郡县、州牧及中央大司农、尚书台,以便核对,最大限度杜绝篡改。”

荀彧侃侃而谈,将一个个看似无解的难题,逐一剖析,并提出了极具操作性和前瞻性的解决方案。他不仅考虑了政策的有效性,更深入考虑了执行的难度、人性的弱点以及监督的机制。其思虑之缜密,设计之精妙,令卢植这位海内大儒都暗自心惊,更遑论那些属官吏员,早已听得目眩神迷,对这位年轻的尚书郎佩服得五体投地。

“好!好!好!”卢植一扫之前的疲惫与凝重,抚掌赞叹,连说了三个好字,“文若之才,真乃王佐之风!如此设计,虽不敢言尽善尽美,却已最大可能堵住漏洞,指明了可行之道!老夫这便根据文若之策,重新整理细则!”

他看向荀彧的目光,充满了激赏与欣慰。皇帝慧眼识珠,此子将来,必是匡扶社稷的栋梁之材!

荀彧却并无丝毫得意之色,反而更加沉稳,他提醒道:“卢公,即便如此,推行之中,阻力必然巨大。尤其是中原腹地,豪强林立。彧建议,陛下或可采纳‘试点’之策。”

“试点?”

“正是。正如方才所言,首选北疆新附屯田区,此地阻力最小,可快速见效,积累经验,培养干才。同时,可在司隶地区,选择部分皇庄、官田进行试点。待北疆与司隶试点成功,形成规范,积累足够应对各种问题的经验后,再逐步向其他州郡推广。如此,步步为营,稳扎稳打,方可避免因操之过急而引发的全面反弹。”

卢植深以为然:“文若思虑周详,老朽不及!便依此策,我等即刻拟定北疆与司隶皇庄试点之详细方案,呈报陛下!”

秘阁之内,灯火依旧长明。虽然前方依旧道阻且长,但一条清晰可见、通往“耕者有其田”理想的道路,已在荀彧那超越时代的智慧光芒照耀下,被艰难而又坚定地勾勒出来。然而,无论是卢植还是荀彧都明白,这纸上勾勒的蓝图,一旦落入那现实利益交织的泥潭之中,必将激起怎样的惊涛骇浪。那些盘踞在地方上的庞然大物,绝不会坐视自己的命根子被如此制度化的手段慢慢瓦解。

悬念,如同这秘阁窗外的沉沉夜色,浓郁得化不开。这精心设计的限田之策,能否在即将到来的风暴中,扎下第一缕微弱的根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