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这是……”甘作林蹲下身,手指抚过一根枪管毛坯,指腹能摸到细密的螺旋纹路。
他干了半辈子军械维修,一眼就认出这是日军三八式步枪的专用坯料,“是小鬼子东京兵工厂的标号!这种精度的钢材,咱们根据地的铁匠炉根本炼不出来。”
王芳林捡起一枚黄铜弹壳,对着灯光看了看,弹壳壁的厚度均匀得像用尺子量过:“这是九二式重机枪的弹壳,咱们以前收集的弹壳都是锈迹斑斑的,哪有这么新的?”
他走到仓库尽头,发现那里竟藏着十个盖着帆布的大家伙,掀开一看,倒吸一口凉气——是十台德国造精密车床,导轨亮得能照见人影,铭牌上的生产日期还是去年,显然是日军刚运到华北的新设备。
陈振华靠在门框上,看着两人的反应,嘴角扬起一抹笑意。这些物资是他借着一次奇袭日军运输队的机会,用“特殊方法”转移到空间里的储备,从东北的关东军兵工厂到太原城内的日军仓库,几乎掏空了半个东北的日军军工库存。
“不止这些。”他指了指仓库另一侧的密封罐,“里面是从鞍山铁矿截获的铬矿石,炼合金钢就靠它。九二式步兵炮的炮管总炸膛,缺的就是这东西。”
甘作林突然站起身,踉跄着跑到一个标着“弹簧钢”的木箱前,撬开木板,拿出一根细如手指的钢条。
他没说话,只是用力弯折——钢条弯到九十度时,他猛地松手,钢条“啪”地弹回原状,连一丝形变都没有。
“是50CrV4!”甘作林的声音发颤,这种德国牌号的弹簧钢是制造炮栓和机枪撞针的关键材料,日军把它当宝贝,连甲级师团都只配给一半。
“咱们黄崖洞兵工厂去年用土法炼了三个月,出来的钢条弯一下就断,哪能这么有韧劲?”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王芳林已经开始算账了,他从口袋里掏出个小本子,铅笔在纸上飞快地写着:“枪管坯料六千根,能造三万支步枪;炮管钢坯五十根,够造二千门迫击炮;黄铜弹壳50万发,硝化棉一万公斤,苦味酸五千公斤……”
他越写越激动,最后笔都握不住了,“陈师长,这些东西至少能武装一个师!咱们根据地的兵工厂,半年都造不出这么多!”
“不止是数量。”陈振华走过去,拿起一根炮管钢坯,“你看这截面,里面的晶粒多细——这是用‘水淬’工艺处理过的,咱们的土办法烧不出这种硬度。”
他顿了顿,看着两人发亮的眼睛,“从今天起,这里就是太原兵工厂的核心车间。你们俩,一个管生产,一个抓管理,一个月内,我要看到成品武器从这里运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