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华图书馆,这座藏书数百万册的知识殿堂,成了我在燕华园里最常驻足的地方。
每当推开那扇厚重的木门,扑面而来的墨香总能让我瞬间平静下来。高耸的书架如同沉默的巨人,承载着人类数千年的智慧。阳光透过彩绘玻璃,在磨得发亮的地板上投下斑斓的光影。
我通常在四楼的人文社科阅览室找个靠窗的位置。那里安静,而且能从书架的缝隙里看到那个熟悉的身影——沈清薇。
她总是坐在固定的位置,面前摊开一本书,时而凝神细读,时而奋笔疾书。阳光照在她认真的侧脸上,睫毛在脸颊投下细密的影子。偶尔她会抬起头,用手指将散落的发丝别到耳后,那个动作总是让我的心跳漏掉半拍。
这天下午,我正埋首在一堆文艺理论书籍中,为楚教授布置的论文发愁。那些晦涩的术语像一团乱麻,理不出头绪。
“遇到难题了?”
一个轻柔的声音在耳边响起。我抬头,沈清薇不知何时站在我桌前,手里拿着几本书。
“啊,是.....。是在准备楚教授的论文。”我有些慌乱地合上书本。
她在我对面坐下,看了看我面前摊开的书:“你在研究结构主义?”
“勉强算是,”我苦笑道,“但总觉得不得要领。”
她想了想,从自己的书堆里抽出一本笔记:“这是我上学期听楚教授讲座时记的,或许对你有帮助。”
我接过笔记本,翻开一看,里面是工整秀气的字迹,条理清晰,重点突出。更难能可贵的是,她在每个理论后面都附上了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这.....。太感谢了。”我一时不知该说什么好。
“不客气,”她微微一笑,“楚教授要求严格,但他的课确实让人受益良多。”
我们自然而然地聊了起来。从结构主义到解构主义,从索绪尔到福柯。令我惊讶的是,沈清薇不仅对理论如数家珍,还能联系当下的文学创作和社会现象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