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图书馆的星辉

“你看最近那篇引起争议的小说《伤痕》,”她说,“如果用结构主义的视角分析,就能看出作者是如何通过叙事结构的安排来表达对历史的反思。”

我听得入神,忍不住问:“你怎么会对理论这么熟悉?”

她轻轻摩挲着书页:“我父亲是文学教授,从小就在书堆里长大。他常说,理论不是空中楼阁,而是理解世界的工具。”

这时,赵瑞龙不知从哪里冒出来,一屁股坐在我们旁边:“哟,讨论学问呢?”

他拿起沈清薇的笔记本随意翻了翻:“这么用功?要我说,论文嘛,过得去就行了。我认识个师兄,专门代写论文,价格公道......”

沈清薇一把夺回笔记本,脸色沉了下来:“学术是神圣的,怎么能这样亵渎?”

赵瑞龙不以为然地耸耸肩:“别这么认真嘛。现在外面机会那么多,把时间都耗在书本上多可惜。我表哥在深圳开公司,一个月赚的比教授一年工资还多。”

“人各有志,”沈清薇冷冷地说,“如果每个人都只想着赚钱,这个社会会变成什么样子?”

眼看气氛有些紧张,我赶紧打圆场:“其实.....。我觉得理论和实践都重要。”

就在这时,陈默也来了。他显然听到了我们的对话,平静地说:“瑞龙说得对,实践很重要。但如果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就可能走偏。就像现在的经济改革,既需要大胆探索,也需要理论支撑。”

赵瑞龙还想反驳,但看了看沈清薇严肃的表情,又把话咽了回去,转而说:“得,你们继续做学问,我约了人谈事,先走了。”

他离开后,陈默对我们说:“别介意,瑞龙就是这样的性格。其实他很有想法,只是表达方式不同。”

沈清薇叹了口气:“我知道。只是.....。有时候看到大家对学问这么功利,心里不好受。”

“这是转型期的必然现象,”陈默说,“重要的是我们自己要清楚在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