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石沉大海

老张似乎并不意外,他叹了口气,用一种混合着同情和“早知如此”的语气说道:“没交上去也好。那种东西,交上去也是自找麻烦。你啊,还是太年轻。在机关里,有时候,‘不作为’比‘乱作为’更安全。”

“不作为比乱作为更安全……”我喃喃地重复着这句话,心里涌起一股巨大的荒谬感。我们存在的意义,难道不是为了“有所作为”吗?如果连反映真实情况都成了“乱作为”,那什么才是“正确”的作为?

“别想那么多了,”老张拍了拍我的肩膀,试图安慰我,“这次就当是个教训,长了见识就行了。以后的路还长,慢慢你就明白了。”

他说完,又踱回了自己的座位,继续看他的报纸去了。

我坐在那里,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心里空落落的。老张的话,代表了一种普遍的现实和“智慧”,我似乎应该接受这种“教育”,并以此为鉴,调整自己未来的航向。

可是,我真的能甘心吗?

那些在清河县看到的画面,再次不受控制地浮现在眼前。老支书的期盼,农民们的无奈,狗娃的迷茫……他们难道就活该被遗忘在这片“稳定”的沉默之下吗?

就在这时,办公室的门被推开了,研究室分管我们综合处的李副主任走了进来,手里拿着一份刚打印出来的材料。

“大家手头没事的都看一下,”李副主任将材料放在公共文件栏里,“这是刚出来的内参清样,里面有一篇关于邻省农业产业化探索的文章,写得不错,很有借鉴意义。都学习一下,看看别人是怎么总结经验、提炼亮点的。”

同事们纷纷起身去拿材料传阅。我也走过去,取了一份。

这期内参印制精美,纸张光洁。我快速翻阅着,里面的文章大多结构严谨,辞藻华丽,充满了“显着成效”、“宝贵经验”、“积极探索”之类的词汇,描绘的都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确实如李副主任所说,“亮点”突出,“经验”宝贵。

然而,看着这些四平八稳、几乎挑不出毛病的文字,我却感到一阵莫名的疏离。这些文章里,没有泥泞的乡间土路,没有农民脸上的愁容,没有基层干部的左右为难,只有被精心提炼和包装过的“成果”与“方向”。

这就是上面希望看到的“真实”吗?

我忽然觉得有些可笑,又有些可悲。我那份充满了“问题”和“杂音”的报告,在这样的主流声音面前,显得那么格格不入,那么不合时宜。它的“石沉大海”,几乎是注定的命运。